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用完演出服集体退货?诚信需要“双向奔赴”

2023年06月07日 08:09   来源:红网   吴金洺

  “薅羊毛”已是许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吃饭要用券、出行要拼车、网购等打折……这本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但奈何有些人却让省钱“变了味儿”。

  近日,山西某大学搞活动,学生们在一家网店统一购买了一批表演服,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活动举办完学生们就集体退货。店家把这件事发到社交网站,怒斥学校:“这就是你们教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吗?”(6月5日 海报新闻)

  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趋利心理,随着网购应运而生的“薅羊毛”行为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精打细算,并不是错误。在没有固定工作、需要靠父母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为自己省钱其实就是为父母省钱,帮父母减轻了肩头的负担,这本值得鼓励。理智、合规的“薅羊毛”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这是否意味着大学生可以钻7天无理由退货的漏洞,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呢?显然不是。

  钱是省出来的,但更是赚出来的。君子生财,必然有道,这里的“道”就是诚信。买完演出服集体退款,显然没有体现“契约精神”。网购设置7天无理由退货制度,原因在于消费者在下单时无法直观感知商品的质量、外观、尺寸等信息,因此允许其收货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履行交易合同。商家按时按质提供了服务,大学生们在演出时也正常使用了商品并支付款项,本应视为交易近乎完成。大学生们突然大批量的退货,不仅令商家承受运费的损失,穿过的衣服还影响二次销售,这也难怪商家和网友如此气愤。

  说到底,部分大学生仍未树立诚信意识。在网络消费中,诚信是商家和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退货并非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是出于个人原因购买,那么退货也应基于尺码颜色不合心意等理由。如果是为了集体购买,退货也应基于活动的变化等原因。但如果退货的目的是为了省一点小钱,集体“薅羊毛”,那这样的行为就涉及到诚信问题了。这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更影响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购物环境。

  临近毕业季,学校与媒体都在强调毕业论文的诚信问题,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日常交往、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教育。这也导致许多大学生“不敢剽窃论文,但却敢偷窃外卖”的荒唐现象频频发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即将接棒的“运动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可敬,失信可耻”的道理,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金钱观,学会“生财有道”。长此以往,此类“损人利己”的“羊毛党”才会越来越少,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诚信、文明的现代商业社会。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大学生用完演出服集体退货?诚信需要“双向奔赴”

2023-06-07 08:09 来源:红网 吴金洺

  “薅羊毛”已是许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吃饭要用券、出行要拼车、网购等打折……这本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但奈何有些人却让省钱“变了味儿”。

  近日,山西某大学搞活动,学生们在一家网店统一购买了一批表演服,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活动举办完学生们就集体退货。店家把这件事发到社交网站,怒斥学校:“这就是你们教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吗?”(6月5日 海报新闻)

  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趋利心理,随着网购应运而生的“薅羊毛”行为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精打细算,并不是错误。在没有固定工作、需要靠父母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为自己省钱其实就是为父母省钱,帮父母减轻了肩头的负担,这本值得鼓励。理智、合规的“薅羊毛”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这是否意味着大学生可以钻7天无理由退货的漏洞,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呢?显然不是。

  钱是省出来的,但更是赚出来的。君子生财,必然有道,这里的“道”就是诚信。买完演出服集体退款,显然没有体现“契约精神”。网购设置7天无理由退货制度,原因在于消费者在下单时无法直观感知商品的质量、外观、尺寸等信息,因此允许其收货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履行交易合同。商家按时按质提供了服务,大学生们在演出时也正常使用了商品并支付款项,本应视为交易近乎完成。大学生们突然大批量的退货,不仅令商家承受运费的损失,穿过的衣服还影响二次销售,这也难怪商家和网友如此气愤。

  说到底,部分大学生仍未树立诚信意识。在网络消费中,诚信是商家和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退货并非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是出于个人原因购买,那么退货也应基于尺码颜色不合心意等理由。如果是为了集体购买,退货也应基于活动的变化等原因。但如果退货的目的是为了省一点小钱,集体“薅羊毛”,那这样的行为就涉及到诚信问题了。这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更影响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购物环境。

  临近毕业季,学校与媒体都在强调毕业论文的诚信问题,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日常交往、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教育。这也导致许多大学生“不敢剽窃论文,但却敢偷窃外卖”的荒唐现象频频发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即将接棒的“运动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可敬,失信可耻”的道理,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金钱观,学会“生财有道”。长此以往,此类“损人利己”的“羊毛党”才会越来越少,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诚信、文明的现代商业社会。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