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影子店铺”,外卖平台不能打太极

2023年06月07日 08:07   来源:红网   黄齐超

  一家在某外卖平台评分4.8分的“正宗潮汕生腌首选”店铺,却被查实其在外卖平台公示的地址“实地查无”,其外卖实际接单处在另一个地方。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店铺经营者在外卖平台上共开了12家店铺,手握12张营业执照,经查核10张为虚假证照。这是近日成都市市场监管执法总队和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管局在联合执法行动中查处的一起案件。目前,外卖平台已对这12家店铺进行了下架处理。(6月5日 《工人日报》)

  接单处是一个地址,实际发单却是另一个地址;在平台的多家店铺,其实都是一个接单单位;多家餐饮店铺,仅有一个餐饮证;还有一些餐饮店铺,居然可以跨承接单……这些都是“影子店铺”的特征。成都市查处的“正宗潮汕生腌首选”,就是其中之一。

  “影子店铺”有哪些危害:首先,由于披着隐身衣,即便他们的餐饮质量不佳、不安全不卫生,与消费者发生纠纷,“影子店铺”也敢嚣张跋扈。其次,有些“影子店铺”属于转单,他们接单后再转给其他线下的餐饮店,从中赚差价,既然这样,真实出单的餐饮店为保持利润,就会在外卖上做手脚。总之,“影子店铺”的存在,既影响食品安全,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有其店而无其铺的“影子店铺”,是新鲜事物吗?当然不是。其实,早在2016年,媒体就曾集中曝光外卖平台存在“套证”“盗证”“阴阳地址”“多店一证”等问题。甚至可以说,“影子店铺”伴随着外卖平台的出现而出现。“影子店铺”误导消费者下单,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这七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曝出此类新闻,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着手解决,但效果并不理想。

  商家为了流量,为了客源,为了更多的收益,在外卖平台上虚置店铺,打造“影子店铺”,欺骗消费者,他们固然是“元凶”。但是,“影子店铺”的泛滥,与平台审核、监管松懈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外卖平台就是帮凶。事实上,如果外卖平台想真心治理“影子店铺”,有的是措施,而且能事半功倍——外卖平台都有线下的审核和监管人员,如果他们真的发力,所有的“影子店铺”都将显出原形。

  媒体那么多的报道,消费者那么多的投诉,外卖平台如何处理的呢?当然,被媒体或消费者揪出来的“影子店铺”,平台也会依据规定进行处罚。但隐藏于背后的“影子店铺”,外卖平台心知肚明也既不声张也处罚,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店铺的流量,就是平台的繁荣,并且每一笔外卖,平台都能从中抽成,我管你影子不影子呢!

  外卖平台对待“影子店铺”的真实态度:有人投诉举报,我就查,我就惩;没人举报,我就视而不见,你好我好大家好。外卖平台如此打太极,“影子店铺”“幽灵外卖”怎能不嚣张?怎能不泛滥?所以,没有外卖平台的积极且真心地配合,仅靠职能部门打地鼠般的打击,既疲劳又低效。打蛇打七寸,治理“影子店铺”乱象,还是从严惩外卖平台及线下审核人员开始吧。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治理“影子店铺”,外卖平台不能打太极

2023-06-07 08:07 来源:红网 黄齐超

  一家在某外卖平台评分4.8分的“正宗潮汕生腌首选”店铺,却被查实其在外卖平台公示的地址“实地查无”,其外卖实际接单处在另一个地方。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店铺经营者在外卖平台上共开了12家店铺,手握12张营业执照,经查核10张为虚假证照。这是近日成都市市场监管执法总队和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管局在联合执法行动中查处的一起案件。目前,外卖平台已对这12家店铺进行了下架处理。(6月5日 《工人日报》)

  接单处是一个地址,实际发单却是另一个地址;在平台的多家店铺,其实都是一个接单单位;多家餐饮店铺,仅有一个餐饮证;还有一些餐饮店铺,居然可以跨承接单……这些都是“影子店铺”的特征。成都市查处的“正宗潮汕生腌首选”,就是其中之一。

  “影子店铺”有哪些危害:首先,由于披着隐身衣,即便他们的餐饮质量不佳、不安全不卫生,与消费者发生纠纷,“影子店铺”也敢嚣张跋扈。其次,有些“影子店铺”属于转单,他们接单后再转给其他线下的餐饮店,从中赚差价,既然这样,真实出单的餐饮店为保持利润,就会在外卖上做手脚。总之,“影子店铺”的存在,既影响食品安全,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有其店而无其铺的“影子店铺”,是新鲜事物吗?当然不是。其实,早在2016年,媒体就曾集中曝光外卖平台存在“套证”“盗证”“阴阳地址”“多店一证”等问题。甚至可以说,“影子店铺”伴随着外卖平台的出现而出现。“影子店铺”误导消费者下单,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这七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曝出此类新闻,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着手解决,但效果并不理想。

  商家为了流量,为了客源,为了更多的收益,在外卖平台上虚置店铺,打造“影子店铺”,欺骗消费者,他们固然是“元凶”。但是,“影子店铺”的泛滥,与平台审核、监管松懈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外卖平台就是帮凶。事实上,如果外卖平台想真心治理“影子店铺”,有的是措施,而且能事半功倍——外卖平台都有线下的审核和监管人员,如果他们真的发力,所有的“影子店铺”都将显出原形。

  媒体那么多的报道,消费者那么多的投诉,外卖平台如何处理的呢?当然,被媒体或消费者揪出来的“影子店铺”,平台也会依据规定进行处罚。但隐藏于背后的“影子店铺”,外卖平台心知肚明也既不声张也处罚,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店铺的流量,就是平台的繁荣,并且每一笔外卖,平台都能从中抽成,我管你影子不影子呢!

  外卖平台对待“影子店铺”的真实态度:有人投诉举报,我就查,我就惩;没人举报,我就视而不见,你好我好大家好。外卖平台如此打太极,“影子店铺”“幽灵外卖”怎能不嚣张?怎能不泛滥?所以,没有外卖平台的积极且真心地配合,仅靠职能部门打地鼠般的打击,既疲劳又低效。打蛇打七寸,治理“影子店铺”乱象,还是从严惩外卖平台及线下审核人员开始吧。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