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元暮气沉沉不是世界想看到的

2023年06月06日 08:47   来源:环球时报   张健

  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国际支付系统中欧元的使用率最近数月持续下滑,今年4月已达3年来最低水平,与美元的差距增加到11个百分点,考虑到欧盟和欧元区内部贸易也被统计在内,欧元在SWIFT中的地位更显弱势。而2012年时高达45%的交易是用欧元结算的,美元占比则不到30%。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欧元未来地位不容乐观,失势并非短期和暂时现象,可能是长期趋势。

  第一,地缘政治后遗症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发酵。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冻结了俄罗斯中央银行约3000亿欧元的资产及约190亿欧元的俄罗斯寡头资产,这是欧盟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冻结一个大型经济体的金融资产,欧盟内部还一直讨论是否没收这笔资产,用于支持乌克兰。欧盟出于地缘政治目的,采取单边冻结甚至没收一个国家中央银行及个人资产的极端措施,不可能不产生相关地缘政治及经济和金融后果。外国中央银行愿意持有欧盟资产特别是欧元资产,是预期其资产能保值增值、能随时变现,既反映了欧盟的信誉,也体现了欧元区债券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对欧盟及第三方来说互惠互利的事情。但欧盟的制裁创下一个恶劣先例,从长期来看,这对欧元来说是一个错误。

  美国早已将美元武器化,只是因为美元霸权,外部世界别无他法,但即使是拥有霸权地位的美元,其信誉及影响力也在流失。欧元没有霸权地位,信誉也较脆弱,本来被一些国家视为相对美元更为安全的替代,如俄罗斯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持续推进去美元化,但并未去欧元化,这也是其欧元外汇储备相对较多的原因,但乌克兰危机改变了一切,欧元也开始利用其相对有限的货币地位,制裁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央银行,这让一些想避开美元使用欧元的国家警醒,即使用欧元也是危险的,这使欧元国际化的前景变得黯淡。

  第二,乌克兰危机带来的经济疲弱将削弱欧元长期地位。与美俄经济联系若有若无不同,欧俄经贸关系紧密,互惠互利,但乌克兰危机彻底改变这一关系。俄方当然受到损失,但事实上欧洲也会失去很多,俄能源相对容易找到新的买家,但欧洲失去廉价能源,经济竞争力遭到削弱,同时也失去一个相对较大的市场和投资场所,工业制成品更难找到新的买家。在西方企业从俄撤出潮中,欧洲企业也因数量多、规模大、基础好而蒙受了相对美国更大的损失。统计数据显示,主要由于乌克兰危机爆发,欧盟及欧元区经济开始调头向下,通胀率持续居高不下,生活成本危机持续加重。经济是货币的基础,经济强则货币强,经济弱则货币弱。欧盟及欧元区经济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包括欧元区经济和财政一体化不足、高福利拖累、人口老龄化、数字化水平较低等,乌克兰危机雪上加霜,将进一步削弱欧盟经济的长期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动摇欧元根基。

  第三,“德国问题”将是欧元不可承受之重。德国占到欧元区经济产出近30%,是欧元区最大经济体,也是欧元的稳定锚。过去二十多年来,正是德国经济的良好表现稳定了欧元区和欧元,特别是主权债务危机期间,德国起到了真正的稳定锚作用。但德国是欧元区国家中受乌克兰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为德俄经贸联系异常紧密,德国从俄廉价能源中获益最多,德国制造业也从俄市场获益最多。正因如此,德国引以自傲的制造业遭受巨创,从而动摇了德国经济的根基。

  202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衰退0.5%,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再度衰退0.3%,已经进入技术性衰退。关于德国的经济前景,有不同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乌克兰危机之前,德国经济由于人口老龄化、能源转型不力、数字化水平低等因素已经出现失速趋向,乌克兰危机让德国经济发展更为步履维艰。如果德国经济一蹶不振,由于其分量,将带着欧元区一起下沉。德国经济出问题,也会影响其国内社会政治发展及欧元区内部决策,德国很可能成为欧元区的负能量,欧元区银行联盟及财政一体化将更加遥遥无期。

  欧元之诞生,既是一体化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为了应对美元之乱,是欧盟追求货币和金融主权的体现。国际社会曾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平衡美元霸权,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注入正能量。但无论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美国与欧元的起伏密切相关。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随后仅三个月,科索沃战争爆发,欧元遭受首次重大冲击。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但随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反而成为受损最严重的地区,欧元区还差点解体。此次乌克兰危机,与美国主导的北约长期推行遏俄政策不无关系,而欧洲受损同样远超美国,欧元相对美元也因此大幅贬值。

  欧元曾朝气蓬勃,但现在却暮气沉沉,这不是欧洲和世界希望看到的结果。一个健康发展的欧元,符合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公平化发展需要。(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欧洲所所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欧元暮气沉沉不是世界想看到的

2023-06-06 08:47 来源:环球时报 张健

  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国际支付系统中欧元的使用率最近数月持续下滑,今年4月已达3年来最低水平,与美元的差距增加到11个百分点,考虑到欧盟和欧元区内部贸易也被统计在内,欧元在SWIFT中的地位更显弱势。而2012年时高达45%的交易是用欧元结算的,美元占比则不到30%。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欧元未来地位不容乐观,失势并非短期和暂时现象,可能是长期趋势。

  第一,地缘政治后遗症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发酵。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冻结了俄罗斯中央银行约3000亿欧元的资产及约190亿欧元的俄罗斯寡头资产,这是欧盟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冻结一个大型经济体的金融资产,欧盟内部还一直讨论是否没收这笔资产,用于支持乌克兰。欧盟出于地缘政治目的,采取单边冻结甚至没收一个国家中央银行及个人资产的极端措施,不可能不产生相关地缘政治及经济和金融后果。外国中央银行愿意持有欧盟资产特别是欧元资产,是预期其资产能保值增值、能随时变现,既反映了欧盟的信誉,也体现了欧元区债券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对欧盟及第三方来说互惠互利的事情。但欧盟的制裁创下一个恶劣先例,从长期来看,这对欧元来说是一个错误。

  美国早已将美元武器化,只是因为美元霸权,外部世界别无他法,但即使是拥有霸权地位的美元,其信誉及影响力也在流失。欧元没有霸权地位,信誉也较脆弱,本来被一些国家视为相对美元更为安全的替代,如俄罗斯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持续推进去美元化,但并未去欧元化,这也是其欧元外汇储备相对较多的原因,但乌克兰危机改变了一切,欧元也开始利用其相对有限的货币地位,制裁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央银行,这让一些想避开美元使用欧元的国家警醒,即使用欧元也是危险的,这使欧元国际化的前景变得黯淡。

  第二,乌克兰危机带来的经济疲弱将削弱欧元长期地位。与美俄经济联系若有若无不同,欧俄经贸关系紧密,互惠互利,但乌克兰危机彻底改变这一关系。俄方当然受到损失,但事实上欧洲也会失去很多,俄能源相对容易找到新的买家,但欧洲失去廉价能源,经济竞争力遭到削弱,同时也失去一个相对较大的市场和投资场所,工业制成品更难找到新的买家。在西方企业从俄撤出潮中,欧洲企业也因数量多、规模大、基础好而蒙受了相对美国更大的损失。统计数据显示,主要由于乌克兰危机爆发,欧盟及欧元区经济开始调头向下,通胀率持续居高不下,生活成本危机持续加重。经济是货币的基础,经济强则货币强,经济弱则货币弱。欧盟及欧元区经济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包括欧元区经济和财政一体化不足、高福利拖累、人口老龄化、数字化水平较低等,乌克兰危机雪上加霜,将进一步削弱欧盟经济的长期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动摇欧元根基。

  第三,“德国问题”将是欧元不可承受之重。德国占到欧元区经济产出近30%,是欧元区最大经济体,也是欧元的稳定锚。过去二十多年来,正是德国经济的良好表现稳定了欧元区和欧元,特别是主权债务危机期间,德国起到了真正的稳定锚作用。但德国是欧元区国家中受乌克兰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为德俄经贸联系异常紧密,德国从俄廉价能源中获益最多,德国制造业也从俄市场获益最多。正因如此,德国引以自傲的制造业遭受巨创,从而动摇了德国经济的根基。

  202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衰退0.5%,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再度衰退0.3%,已经进入技术性衰退。关于德国的经济前景,有不同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乌克兰危机之前,德国经济由于人口老龄化、能源转型不力、数字化水平低等因素已经出现失速趋向,乌克兰危机让德国经济发展更为步履维艰。如果德国经济一蹶不振,由于其分量,将带着欧元区一起下沉。德国经济出问题,也会影响其国内社会政治发展及欧元区内部决策,德国很可能成为欧元区的负能量,欧元区银行联盟及财政一体化将更加遥遥无期。

  欧元之诞生,既是一体化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为了应对美元之乱,是欧盟追求货币和金融主权的体现。国际社会曾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平衡美元霸权,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注入正能量。但无论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美国与欧元的起伏密切相关。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随后仅三个月,科索沃战争爆发,欧元遭受首次重大冲击。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但随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反而成为受损最严重的地区,欧元区还差点解体。此次乌克兰危机,与美国主导的北约长期推行遏俄政策不无关系,而欧洲受损同样远超美国,欧元相对美元也因此大幅贬值。

  欧元曾朝气蓬勃,但现在却暮气沉沉,这不是欧洲和世界希望看到的结果。一个健康发展的欧元,符合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公平化发展需要。(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欧洲所所长)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