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文字讨好症”:不必内耗一份善意的表达

2023年06月05日 07:28   来源:红网   何小龙

  近日,“微信文字讨好症”一词又一次出现在社交媒体热搜榜上,引发热烈讨论。该词最初源于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在微博中抛出的一个梗,其含义是指许多人在微信上都会用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来修饰文字的表达,如单纯表达同意时,“好”字似乎显得过于高傲,“好的”过于平静,“好呢”“好哒”更能表现出自身的热情和友善。“微信文字讨好症”一词看似描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现象,实则是故意将一种基于尊重前提下的善意表达进行标签化。

  “微信文字讨好症”反复上热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众对此事有所共鸣,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种感受:反复斟酌的表达似乎确实增加了交流的成本。不可否认,职场情境下的网络沟通常常存在这类违背意愿,却又不得不展现良好态度的纠结过程,面对领导、甲方这类群体,不可避免会出现高于一般标准的积极回应。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身份带来的差异化沟通并不意味着“讨好”,讨好作为一种下位者向上位者进行奉承的社会现象,有着更准确的意象或者具体的行为。“文字讨好症”无法准确地概括多样化的社交关系,更偏执地将人们在权力关系语境中感到的不适放大为一种标签化的思维。

  在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交往在云端时难免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刻。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相比,我们无法从对话框里完整得到彼此真实的反应,少了些表情、姿态的传播也使得表达相对匮乏,了无生趣。在这样的情境下,善于为他人考虑者自然会通过表情包或语气助词来让对方更能准确理解到自身的情绪。而懂得倾听的人在接收到对方花心思的消息时,自然也会给予对方同等的回馈,这本是互相尊重,有效沟通最恰当的模样,何必冠以“讨好”贬低自身?

  用有趣的方式增添语义的表达,从而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本是一种积极正向的行为,用“病症”将这类行为进行概括未免有失偏颇。只要彼此的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大可不必为此“黯然神伤”。我们承认反复斟酌词语进行表达时的无奈,但这类程度的表达往往并非出自主动意愿,而是一种被动适应,这显然与“讨好”一词内含的目的性、主动性相悖。面对这类情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怎样的情境造就了我们不得不斟酌用词,而不是对自身行为加以谴责。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微信文字讨好症”:不必内耗一份善意的表达

2023-06-05 07:28 来源:红网 何小龙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