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依法探娃 孩子权益

2023年06月01日 07:11   来源:钱江晚报   胡欣红

  “六一”前夕,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发布《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范人民法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促进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2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当好一个合格家长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令人遗憾的是,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父母分居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来自父母有意或无意的伤害。

  父母之间闹矛盾,孩子是无辜的,只要稍有理性的家长,都会尽量避免殃及孩子。不过,也有一些为人父母者一旦分居离异,或者把孩子看成累赘想方设法踢给另一方,或者以孩子作为筹码,给另一方的探视设置各种人为障碍。而父母之间的“斗法”,最大的受害者最终都是孩子。

  关爱孩子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因为父母分居或离异,让家庭教育打折扣。《意见》提出,妇联将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结合实际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换言之,如果父母双方没有尽到相应义务,相关部门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有必要时,执行“依法探娃”可以露出法律的“牙齿”,责令相关人员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为此,《意见》明确规定,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或者阻碍另一方行使监护权、探望权,对违反规定的,人民法院将对其开展监护职责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

  离异夫妻的“探望难”,表面上是离婚夫妻一方的探望权未能得到满足,实质上则损害了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一年前,上海市宝山区法院对一起离婚后探望权强制执行案中的被执行人李先生发出了《家庭教育令》,对于破解离异“探望难”颇具借鉴意义。其不仅带有教育当事人的基本功能,还将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具有震慑的作用,实际效果比起单纯的满足单次“探望权”要好得多。

  每逢“六一”,绝大多数孩子通常会收到父母精心挑选的礼物,而贯彻落实“依法探娃”,则是相关部门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依法探娃 孩子权益

2023-06-01 07:11 来源:钱江晚报 胡欣红

  “六一”前夕,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发布《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范人民法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促进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2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当好一个合格家长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令人遗憾的是,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父母分居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来自父母有意或无意的伤害。

  父母之间闹矛盾,孩子是无辜的,只要稍有理性的家长,都会尽量避免殃及孩子。不过,也有一些为人父母者一旦分居离异,或者把孩子看成累赘想方设法踢给另一方,或者以孩子作为筹码,给另一方的探视设置各种人为障碍。而父母之间的“斗法”,最大的受害者最终都是孩子。

  关爱孩子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因为父母分居或离异,让家庭教育打折扣。《意见》提出,妇联将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结合实际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换言之,如果父母双方没有尽到相应义务,相关部门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有必要时,执行“依法探娃”可以露出法律的“牙齿”,责令相关人员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为此,《意见》明确规定,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或者阻碍另一方行使监护权、探望权,对违反规定的,人民法院将对其开展监护职责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

  离异夫妻的“探望难”,表面上是离婚夫妻一方的探望权未能得到满足,实质上则损害了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一年前,上海市宝山区法院对一起离婚后探望权强制执行案中的被执行人李先生发出了《家庭教育令》,对于破解离异“探望难”颇具借鉴意义。其不仅带有教育当事人的基本功能,还将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具有震慑的作用,实际效果比起单纯的满足单次“探望权”要好得多。

  每逢“六一”,绝大多数孩子通常会收到父母精心挑选的礼物,而贯彻落实“依法探娃”,则是相关部门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