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早抓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3年05月31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其中去年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现有36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55%。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得到大幅压降,这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力支撑。

  央行评级有助于精准防范化解金融机构风险。此次合计4392家参评机构,包含大型银行24家、中小银行3992家、非银行机构376家。评级结果按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11级,分别为1级至10级和D级。其中,评级结果1级至5级为“绿区”、6级至7级为“黄区”,“绿区”和“黄区”机构可视为在安全边界内;评级结果8级至D级为“红区”,表示机构处于高风险状态。金融管理部门通过监管评级手段,不仅能识别和区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程度,摸透其内部情况,还有利于增强风险防范化解的针对性,做到存量风险精准拆弹。

  在此基础上,央行通过建立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力求抓早抓小“治未病”。在监管实践中,有些高风险机构的部分指标表现异常,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潜在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则可降低风险处置成本。比如,围绕金融机构同业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重点风险隐患指标,金融管理部门可以对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在安全边界内的部分银行提前开展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风险问题,进而采取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为实质风险。

  我国金融业要加快健全金融风险评级、预警制度体系,夯实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内生动力。从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盈利能力、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看,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3%,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面对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抵补能力日趋增强,银行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处置高风险机构毫不手软,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及时清除金融系统顽瘴痼疾,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一方面稳妥接管包商银行,化解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依法保护储户和投资者利益,切断了金融风险蔓延的导火索。另一方面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近5000家P2P网贷平台全部退出经营;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约30万亿元,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目前,在化解金融机构风险上啃了不少“硬骨头”,但是仍不能掉以轻心,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还要提防重走老路、旧疾复发,使得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交叉感染,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接下来,金融机构还需强化内控管理和股东主体责任,查漏补缺、居安思危;监管部门要深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加强风险源头管控,防止金融乱象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宝会)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抓早抓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3-05-31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其中去年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现有36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55%。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得到大幅压降,这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力支撑。

  央行评级有助于精准防范化解金融机构风险。此次合计4392家参评机构,包含大型银行24家、中小银行3992家、非银行机构376家。评级结果按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11级,分别为1级至10级和D级。其中,评级结果1级至5级为“绿区”、6级至7级为“黄区”,“绿区”和“黄区”机构可视为在安全边界内;评级结果8级至D级为“红区”,表示机构处于高风险状态。金融管理部门通过监管评级手段,不仅能识别和区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程度,摸透其内部情况,还有利于增强风险防范化解的针对性,做到存量风险精准拆弹。

  在此基础上,央行通过建立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力求抓早抓小“治未病”。在监管实践中,有些高风险机构的部分指标表现异常,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潜在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则可降低风险处置成本。比如,围绕金融机构同业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重点风险隐患指标,金融管理部门可以对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在安全边界内的部分银行提前开展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风险问题,进而采取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为实质风险。

  我国金融业要加快健全金融风险评级、预警制度体系,夯实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内生动力。从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盈利能力、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看,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3%,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面对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抵补能力日趋增强,银行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处置高风险机构毫不手软,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及时清除金融系统顽瘴痼疾,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一方面稳妥接管包商银行,化解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依法保护储户和投资者利益,切断了金融风险蔓延的导火索。另一方面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近5000家P2P网贷平台全部退出经营;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约30万亿元,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目前,在化解金融机构风险上啃了不少“硬骨头”,但是仍不能掉以轻心,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还要提防重走老路、旧疾复发,使得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交叉感染,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接下来,金融机构还需强化内控管理和股东主体责任,查漏补缺、居安思危;监管部门要深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加强风险源头管控,防止金融乱象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宝会)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