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2023年05月29日 08:31   来源:人民日报   郁静娴

  【现象】在河北沧州,经过多年盐碱地整治和小麦品种选育,旱碱麦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在江苏如东,当地于沿海滩涂推广油菜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盐碱地变成农民的“增收田”……近年来,盐碱地的改良研究及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变成新绿洲。

  【点评】

  盐碱地是一种土壤顽疾,被称为“地球之癣”。在一些地下水位高、蒸发强烈或地形低洼的地方,溶解在水中的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久而久之,土壤理化性质随之改变,影响植物生长。在含盐量超过6‰的重度盐碱地上,作物出苗率低于50%,产量减少90%。“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则民谚道出盐碱地的危害。

  盐碱地虽不易治理,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容小觑。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盐碱地面积大且类型多样,既有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产能有待提升的盐碱耕地,也有尚未进行耕作利用、可适当进行开垦的盐碱荒(草)地。另外,由于盐碱地矿物质丰富,种出来的作物往往具有独特品质。比如,旱碱麦出粉率高、麦香浓郁,耐盐碱水稻“盐黄香粳”,其芳烃、甾醇等风味物质含量比普通大米多一半;从盐地碱蓬中提取甜菜红素,以柽柳接种名贵中药肉苁蓉,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见,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优势资源,全力攻克盐碱地利用难题。从开展土壤盐渍化治理示范,到推进专项普查摸清“家底”,从组建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到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我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使得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从去年秋收情况来看,经过综合治理和改良后的中轻度盐碱地,平均单产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地块的80%到90%。

  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盐碱地形成的实质是水盐运动,抓住这一点,运用淡水灌溉、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有助于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促进土质改良。也应看到,盐碱地的形成有其内在复杂机制,对它的治理利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目前,我国立足自然禀赋、用水成本、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治理利用思路逐渐由“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从耐盐碱粮油、经济等作物品种选育上进一步寻求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用好耐盐植物、咸水、盐碱土等盐碱地独特资源,依托降盐、控盐等技术集成,打造盐田生态系统养殖、经济盐生植物等特色产业,有助于从更大的广度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我国14亿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约70万吨口粮、9.8万吨油。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治理赋能、生态赋能、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定能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助力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2023-05-29 08:31 来源:人民日报 郁静娴

  【现象】在河北沧州,经过多年盐碱地整治和小麦品种选育,旱碱麦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在江苏如东,当地于沿海滩涂推广油菜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盐碱地变成农民的“增收田”……近年来,盐碱地的改良研究及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变成新绿洲。

  【点评】

  盐碱地是一种土壤顽疾,被称为“地球之癣”。在一些地下水位高、蒸发强烈或地形低洼的地方,溶解在水中的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久而久之,土壤理化性质随之改变,影响植物生长。在含盐量超过6‰的重度盐碱地上,作物出苗率低于50%,产量减少90%。“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则民谚道出盐碱地的危害。

  盐碱地虽不易治理,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容小觑。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盐碱地面积大且类型多样,既有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产能有待提升的盐碱耕地,也有尚未进行耕作利用、可适当进行开垦的盐碱荒(草)地。另外,由于盐碱地矿物质丰富,种出来的作物往往具有独特品质。比如,旱碱麦出粉率高、麦香浓郁,耐盐碱水稻“盐黄香粳”,其芳烃、甾醇等风味物质含量比普通大米多一半;从盐地碱蓬中提取甜菜红素,以柽柳接种名贵中药肉苁蓉,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见,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优势资源,全力攻克盐碱地利用难题。从开展土壤盐渍化治理示范,到推进专项普查摸清“家底”,从组建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到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我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使得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从去年秋收情况来看,经过综合治理和改良后的中轻度盐碱地,平均单产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地块的80%到90%。

  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盐碱地形成的实质是水盐运动,抓住这一点,运用淡水灌溉、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有助于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促进土质改良。也应看到,盐碱地的形成有其内在复杂机制,对它的治理利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目前,我国立足自然禀赋、用水成本、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治理利用思路逐渐由“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从耐盐碱粮油、经济等作物品种选育上进一步寻求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用好耐盐植物、咸水、盐碱土等盐碱地独特资源,依托降盐、控盐等技术集成,打造盐田生态系统养殖、经济盐生植物等特色产业,有助于从更大的广度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我国14亿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约70万吨口粮、9.8万吨油。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治理赋能、生态赋能、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定能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助力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