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印太经济框架”实质暴露得更充分了

2023年05月29日 08:08   来源:环球时报   郝敏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5月27日表示,美国领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14个成员国“基本上完成了”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协议谈判。这份由美国主导的“史无前例”的供应链协议是IPEF一年来讨论的首个实际成果,旨在为成员国建立“危机应对网络”,在供应链遭受风险时发出预警,在危机中密切协调、相互支持和加速复原。

  然而,作为美国加快部署对华战略竞争的主要国际制度工具,其终极目的在于抗衡中国在印太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将中国从供应链的环节剥离,结果必将加剧区域竞争,破坏印太经济稳定。

  一、拼凑遏华框架结构,加剧区域竞争的不稳定性。 

  所谓提升供应链韧性是美国总统拜登于去年5月访问亚洲时开启讨论的IPEF四个“支柱”之一,另外三个支柱分别是数字与传统贸易、清洁能源和公平经济。

  在最重要的供应链方面,美国计划建立一个预警系统、绘制关键矿产供应链图、改善关键部门的可追溯性,为供应多元化进行协调努力,而这条完备的供应链是要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这暴露了美国只想以IPEF为借口另起炉灶,拉拢盟友谋求建立排华“包围圈”,以求控制关键资源、技术和供应链环节。而破坏印太地区已有的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网络,必然会加剧区域竞争和经济动荡。

  二、以盟友为代价,为打造遏华“半导体小圈子”埋单。 

  拜登政府清楚地意识到,想在全球产业链上“去中国化”,势必要承担对华战略对抗的高昂成本,为降低自身经济代价,必须拉拢盟友一起埋单。

  近日,由于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未能通过网络安全审查,中国将禁止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从该公司购买产品。在中国刚开始对美光进行审查的时候,白宫就要求韩国政府,禁止韩国芯片制造商填补美光留下的中国市场空白。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在527亿美元的芯片补贴流程中,增加了所谓“国家安全护栏条款”,根据此条款,韩国在中国不得建设超过其产能5%的新设施。

  据报道,韩国出口的货物中有20%是芯片产品,其中60%的芯片出口到中国。韩国当然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对IPEF的实施效果也存疑,要求美国将上限提高至10%,以突破在中国扩大生产的限制。

  跟着美国在芯片方面对中国围追堵截,日本恐怕也是心里有苦难说。调研显示,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美日荷三分天下。2021年日本向中国本土出口的制造设备达到约120亿美元,金额占出口到全世界设备的近4成,是美国对华设备出口的近2倍。过去一年,美国企业对华销售被自己政府的出口管制捆住手脚,损失惨重,日本半导体产业界曾经认为可以借机扩大对华设备出口。但日本在5月23日宣布先进芯片制造设备23类商品出口管制,可能导致日本半导体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同比下降20%。

  三、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包容的创新环境。 

  美国为维护一己霸权之私,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甚至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胁迫围堵遏制中国,是彻头彻尾的科技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24日报道,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警告,美国挑起的芯片之争令其国内半导体企业备受掣肘,中国约占据了美国科技产业三分之一的市场,无法向中国销售先进制程芯片,或反为美国科技行业带来“巨大损害”。中国自身也积极突破技术封锁和壁垒,努力研发赶超,在半导体领域,国产芯片在国内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中国也已积累了在美国制裁下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

  我们更需看到美国与盟友之间也绝非铁板一块,一旦美国出口管制出现松动,或迫于国内产业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盟友们还是会各自利益奔现,用市场来决定脚的方向。未来中国需要加强与包括美国盟友国家在内的合作,争取通过合作共赢挫败美国遏华的图谋。(作者是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印太经济框架”实质暴露得更充分了

2023-05-29 08:08 来源:环球时报 郝敏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5月27日表示,美国领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14个成员国“基本上完成了”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协议谈判。这份由美国主导的“史无前例”的供应链协议是IPEF一年来讨论的首个实际成果,旨在为成员国建立“危机应对网络”,在供应链遭受风险时发出预警,在危机中密切协调、相互支持和加速复原。

  然而,作为美国加快部署对华战略竞争的主要国际制度工具,其终极目的在于抗衡中国在印太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将中国从供应链的环节剥离,结果必将加剧区域竞争,破坏印太经济稳定。

  一、拼凑遏华框架结构,加剧区域竞争的不稳定性。 

  所谓提升供应链韧性是美国总统拜登于去年5月访问亚洲时开启讨论的IPEF四个“支柱”之一,另外三个支柱分别是数字与传统贸易、清洁能源和公平经济。

  在最重要的供应链方面,美国计划建立一个预警系统、绘制关键矿产供应链图、改善关键部门的可追溯性,为供应多元化进行协调努力,而这条完备的供应链是要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这暴露了美国只想以IPEF为借口另起炉灶,拉拢盟友谋求建立排华“包围圈”,以求控制关键资源、技术和供应链环节。而破坏印太地区已有的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网络,必然会加剧区域竞争和经济动荡。

  二、以盟友为代价,为打造遏华“半导体小圈子”埋单。 

  拜登政府清楚地意识到,想在全球产业链上“去中国化”,势必要承担对华战略对抗的高昂成本,为降低自身经济代价,必须拉拢盟友一起埋单。

  近日,由于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未能通过网络安全审查,中国将禁止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从该公司购买产品。在中国刚开始对美光进行审查的时候,白宫就要求韩国政府,禁止韩国芯片制造商填补美光留下的中国市场空白。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在527亿美元的芯片补贴流程中,增加了所谓“国家安全护栏条款”,根据此条款,韩国在中国不得建设超过其产能5%的新设施。

  据报道,韩国出口的货物中有20%是芯片产品,其中60%的芯片出口到中国。韩国当然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对IPEF的实施效果也存疑,要求美国将上限提高至10%,以突破在中国扩大生产的限制。

  跟着美国在芯片方面对中国围追堵截,日本恐怕也是心里有苦难说。调研显示,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美日荷三分天下。2021年日本向中国本土出口的制造设备达到约120亿美元,金额占出口到全世界设备的近4成,是美国对华设备出口的近2倍。过去一年,美国企业对华销售被自己政府的出口管制捆住手脚,损失惨重,日本半导体产业界曾经认为可以借机扩大对华设备出口。但日本在5月23日宣布先进芯片制造设备23类商品出口管制,可能导致日本半导体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同比下降20%。

  三、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包容的创新环境。 

  美国为维护一己霸权之私,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甚至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胁迫围堵遏制中国,是彻头彻尾的科技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24日报道,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警告,美国挑起的芯片之争令其国内半导体企业备受掣肘,中国约占据了美国科技产业三分之一的市场,无法向中国销售先进制程芯片,或反为美国科技行业带来“巨大损害”。中国自身也积极突破技术封锁和壁垒,努力研发赶超,在半导体领域,国产芯片在国内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中国也已积累了在美国制裁下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

  我们更需看到美国与盟友之间也绝非铁板一块,一旦美国出口管制出现松动,或迫于国内产业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盟友们还是会各自利益奔现,用市场来决定脚的方向。未来中国需要加强与包括美国盟友国家在内的合作,争取通过合作共赢挫败美国遏华的图谋。(作者是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