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专项债券不能“一拨了之”

2023年05月29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不少省份完成提前批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专项债券发行紧锣密鼓推进,要真正有效发挥扩投资、稳增长作用,必须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作为加大支出力度的重要举措,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统计显示,前4个月,各地已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超1.5万亿元,推动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建设实施。比如,四川推动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等在建项目加快实施,康定跑马山景区震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达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等新项目开工建设。随着全年新增债务限额的下达,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全面展开,进一步发挥拉动有效投资作用,助力恢复和扩大需求。

  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有一系列环节流程,前期有项目储备和审核,然后是债券发行、资金拨付和支出等。面对经济恢复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地正抓紧把筹集的资金投向各个重点领域项目,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有效投资。应该注意的是,进度重要,质量和绩效更重要,否则容易欲速则不达。各地要及时把专项债券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防止资金闲置,不能“以拨代支”人为调整预算执行进度,造成支付进度虚高,或者“一拨了之”放松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

  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专项债券需要以项目的收益进行还本付息,项目质量对债券持续运行至关重要。要扩大有效投资,但切忌盲目扩大投资。确定专项债券项目要充分考虑合规性、成熟度、融资收益平衡等因素,不得用于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非公益性资本项目支出。没有合规、优质的项目,就不应该强行上马,否则后患无穷。

  要坚持规范使用资金,注重投资绩效。加强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全程跟踪监控,实行穿透式监测,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领域,切实把债券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到关键处,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项目因为各种原因确实难以继续执行,导致专项债券资金无法及时有效使用,比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确无专项债券资金需求或者需求低于预期等。近年来,不少地方按照相关规定调整债券资金用途。这种调整不能过于频繁,而是要维护发行信息公开文件的严肃性,坚持以不调整为常态、调整为例外。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资金用途,应当严格履行规定程序。

  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风险。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隐性债务问题上。专项债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合法形式,规范且透明度高,但风险防范工作也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各地逐步进入专项债券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要加强项目运行和资金管理,实行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项目成本收益平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任何风险。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与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共同发力,将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推动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专项债券不能“一拨了之”

2023-05-29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不少省份完成提前批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专项债券发行紧锣密鼓推进,要真正有效发挥扩投资、稳增长作用,必须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作为加大支出力度的重要举措,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统计显示,前4个月,各地已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超1.5万亿元,推动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建设实施。比如,四川推动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等在建项目加快实施,康定跑马山景区震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达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等新项目开工建设。随着全年新增债务限额的下达,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全面展开,进一步发挥拉动有效投资作用,助力恢复和扩大需求。

  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有一系列环节流程,前期有项目储备和审核,然后是债券发行、资金拨付和支出等。面对经济恢复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地正抓紧把筹集的资金投向各个重点领域项目,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有效投资。应该注意的是,进度重要,质量和绩效更重要,否则容易欲速则不达。各地要及时把专项债券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防止资金闲置,不能“以拨代支”人为调整预算执行进度,造成支付进度虚高,或者“一拨了之”放松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

  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专项债券需要以项目的收益进行还本付息,项目质量对债券持续运行至关重要。要扩大有效投资,但切忌盲目扩大投资。确定专项债券项目要充分考虑合规性、成熟度、融资收益平衡等因素,不得用于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非公益性资本项目支出。没有合规、优质的项目,就不应该强行上马,否则后患无穷。

  要坚持规范使用资金,注重投资绩效。加强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全程跟踪监控,实行穿透式监测,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领域,切实把债券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到关键处,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项目因为各种原因确实难以继续执行,导致专项债券资金无法及时有效使用,比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确无专项债券资金需求或者需求低于预期等。近年来,不少地方按照相关规定调整债券资金用途。这种调整不能过于频繁,而是要维护发行信息公开文件的严肃性,坚持以不调整为常态、调整为例外。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资金用途,应当严格履行规定程序。

  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风险。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隐性债务问题上。专项债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合法形式,规范且透明度高,但风险防范工作也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各地逐步进入专项债券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要加强项目运行和资金管理,实行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项目成本收益平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任何风险。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与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共同发力,将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推动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