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引导更多民企加入“四新”赛道

2023年05月25日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203.9万户,同比增长10.7%。其中,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82.9万户,接近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四新”是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四新经济”在全产业领域广泛覆盖、协同推进,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民营企业在发展“四新经济”方面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敏锐的市场嗅觉、灵活的市场行为、强烈的开拓意识以及持续的创新精神使得民营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四新”,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不论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基础和人才基础,还是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和金融支撑,都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特别是受民间投资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今年一季度,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0.0%,而民间投资仅同比增长0.6%。如何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四新”,涌现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于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稳住民营企业进入“四新经济”的市场预期。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多措并举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切实当好民营经济守护者和坚强后盾。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从制度和法律层面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待遇,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主动靠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做到全环节跟进、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服务,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为民营企业发展开辟更多空间。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民营企业要进入新赛道、开辟新市场、塑造新优势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行业在全球的话语权、占领高端阵地的利器。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全面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创业活力和创新开拓潜力。积极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基础研究,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壮大也离不开金融加速器的动力支撑。要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信贷覆盖面。要持续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要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债券,鼓励企业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引导市场机构、政策性机构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为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推动“四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汇聚更多的人才。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创新的岗位和最富挑战的市场领域去施展才华、实现价值。也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育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从业者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通道。要畅通从高校、科研院所到创新型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夯实企业人才根基,为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晶)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引导更多民企加入“四新”赛道

2023-05-25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203.9万户,同比增长10.7%。其中,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82.9万户,接近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四新”是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四新经济”在全产业领域广泛覆盖、协同推进,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民营企业在发展“四新经济”方面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敏锐的市场嗅觉、灵活的市场行为、强烈的开拓意识以及持续的创新精神使得民营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四新”,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不论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基础和人才基础,还是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和金融支撑,都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特别是受民间投资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今年一季度,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0.0%,而民间投资仅同比增长0.6%。如何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四新”,涌现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于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稳住民营企业进入“四新经济”的市场预期。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多措并举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切实当好民营经济守护者和坚强后盾。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从制度和法律层面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待遇,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主动靠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做到全环节跟进、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服务,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为民营企业发展开辟更多空间。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民营企业要进入新赛道、开辟新市场、塑造新优势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行业在全球的话语权、占领高端阵地的利器。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全面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创业活力和创新开拓潜力。积极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基础研究,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壮大也离不开金融加速器的动力支撑。要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信贷覆盖面。要持续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要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债券,鼓励企业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引导市场机构、政策性机构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为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推动“四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汇聚更多的人才。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创新的岗位和最富挑战的市场领域去施展才华、实现价值。也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育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从业者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通道。要畅通从高校、科研院所到创新型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夯实企业人才根基,为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晶)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