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享科技创新发展成果

2023年05月24日 07:30   来源:光明日报   赵家宁

  2023中关村论坛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届时,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将共话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数据治理、女性科技创新等议题,探讨科技前沿发展,展示最新原创成果,把脉未来产业趋势,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汇聚起科技力量。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是我国对外科技交流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世界各国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与国际组织代表济济一堂,聚焦科技前沿和全球发展热点议题,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共商合作。本届论坛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坚持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凝聚全球共识,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信心和诚意。

  从区域创新论坛到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关村论坛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的脚步。近十年来,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科技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如既往鼓励支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全球性问题积极资助联合研究、主导发起“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伴随着科技实力的大幅跃升,中国正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不仅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且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雅万高铁即将实现全线通车,中国铁路连通区域发展动脉,为沿线民众带去实实在在的机遇和红利;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传播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致富草”“幸福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中国宣布“天宫”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开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在科技合作领域,我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风范。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安全等领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科技这一有力武器的关键作用,通过协同创新探索解决全球共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倡导者、维护者、践行者。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扩大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维护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使科技创新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将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将为全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共享科技创新发展成果

2023-05-24 07:30 来源:光明日报 赵家宁

  2023中关村论坛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届时,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将共话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数据治理、女性科技创新等议题,探讨科技前沿发展,展示最新原创成果,把脉未来产业趋势,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汇聚起科技力量。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是我国对外科技交流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世界各国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与国际组织代表济济一堂,聚焦科技前沿和全球发展热点议题,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共商合作。本届论坛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坚持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凝聚全球共识,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信心和诚意。

  从区域创新论坛到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关村论坛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的脚步。近十年来,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科技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如既往鼓励支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全球性问题积极资助联合研究、主导发起“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伴随着科技实力的大幅跃升,中国正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不仅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且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雅万高铁即将实现全线通车,中国铁路连通区域发展动脉,为沿线民众带去实实在在的机遇和红利;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传播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致富草”“幸福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中国宣布“天宫”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开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在科技合作领域,我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风范。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安全等领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科技这一有力武器的关键作用,通过协同创新探索解决全球共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倡导者、维护者、践行者。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扩大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维护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使科技创新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将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将为全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