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小学流行“恶搞奖状” ?创新教育急需补短板

2023年05月23日 10:23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5月17日,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一个文具店看到的儿童玩具大无语”,写着“绿茶婊”“普信男”的奖状正在中小学流行。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恶搞奖状”关键词,发现不少商家都有销售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小奖状”,最高销量甚至达到月销1000+,包括“社会性死亡”“精神小伙”“网抑云听众”等耳熟能详的网络词汇,但也有不少奖项让人觉得不适,如“舔狗”“普信男/女”“绿茶婊”“死不要脸大王”……。(5月19日新闻晨报)

  事实上,这种“恶搞奖状”不过是前几年“恶搞玩具”的升级版,像以前的“臭屁弹”、整蛊糖果、“后悔药”“脑残片”等。由于很多“恶搞玩具”属于“三无”产品、问题产品,各地都进行了严格监管。虽然舆论也认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恶搞玩具”容易扭曲“三观”,影响学业,也会妨碍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校园还有“恶搞玩具”,而且“恶搞奖状”的灰色内容也是日益丰富。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表示,自己也曾见过这种奖状,有老师说自己班里甚至到了屡禁不止的地步。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学校自身的教育创新不足,让这些“恶搞玩具”钻了空子。

  中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十分丰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研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一些学校创新教育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忽视了“小而活”,于是学生或者听不懂,或者不愿学,甚至创新作业由家长代劳。而“恶搞玩具”“恶搞奖状”恰恰以“小创新”迎合了学生们的需求。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创新教育要移情换位,要求学生学会共情,在换位思考中关心同学、理解同学。如果这个教育到位了,就不会出现有小学生给同学贴上“死不要脸”的小奖状把对方搞哭的现象。

  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创新教育要强调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人,以发现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为重要价值取向,倡导人本的创新教育观。如果学生始终能把对人的正确态度作为社交礼仪,就不会像老师说的,学生根本不认为“舔狗”“绿茶婊”这种话是侮辱人。

  在处理人与教育环境的关系时,创新教育环境的作用旨在“唤醒”而不是加压。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发展能量、激情和独特才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过于强调创新教育之“术”,忽视创新教育之“道”,则容易本末倒置。

  总之,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中小学校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创新教育不足有关。要让“恶搞玩具”“恶搞奖状”不再继续升级,而是转化为校园创新活动,还有待于各学校进一步探讨创新教育的方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小学流行“恶搞奖状” ?创新教育急需补短板

2023-05-23 10:23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5月17日,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一个文具店看到的儿童玩具大无语”,写着“绿茶婊”“普信男”的奖状正在中小学流行。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恶搞奖状”关键词,发现不少商家都有销售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小奖状”,最高销量甚至达到月销1000+,包括“社会性死亡”“精神小伙”“网抑云听众”等耳熟能详的网络词汇,但也有不少奖项让人觉得不适,如“舔狗”“普信男/女”“绿茶婊”“死不要脸大王”……。(5月19日新闻晨报)

  事实上,这种“恶搞奖状”不过是前几年“恶搞玩具”的升级版,像以前的“臭屁弹”、整蛊糖果、“后悔药”“脑残片”等。由于很多“恶搞玩具”属于“三无”产品、问题产品,各地都进行了严格监管。虽然舆论也认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恶搞玩具”容易扭曲“三观”,影响学业,也会妨碍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校园还有“恶搞玩具”,而且“恶搞奖状”的灰色内容也是日益丰富。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表示,自己也曾见过这种奖状,有老师说自己班里甚至到了屡禁不止的地步。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学校自身的教育创新不足,让这些“恶搞玩具”钻了空子。

  中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十分丰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研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一些学校创新教育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忽视了“小而活”,于是学生或者听不懂,或者不愿学,甚至创新作业由家长代劳。而“恶搞玩具”“恶搞奖状”恰恰以“小创新”迎合了学生们的需求。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创新教育要移情换位,要求学生学会共情,在换位思考中关心同学、理解同学。如果这个教育到位了,就不会出现有小学生给同学贴上“死不要脸”的小奖状把对方搞哭的现象。

  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创新教育要强调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人,以发现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为重要价值取向,倡导人本的创新教育观。如果学生始终能把对人的正确态度作为社交礼仪,就不会像老师说的,学生根本不认为“舔狗”“绿茶婊”这种话是侮辱人。

  在处理人与教育环境的关系时,创新教育环境的作用旨在“唤醒”而不是加压。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发展能量、激情和独特才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过于强调创新教育之“术”,忽视创新教育之“道”,则容易本末倒置。

  总之,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中小学校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创新教育不足有关。要让“恶搞玩具”“恶搞奖状”不再继续升级,而是转化为校园创新活动,还有待于各学校进一步探讨创新教育的方法。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