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AI换脸冒充女星带货”,当以个案查处释法示警

2023年05月23日 07:16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点进直播间一看,‘迪丽热巴’居然在直播卖货。”近日,有网友点开直播间,发现正在卖货的竟是当红女星。然而再定睛一看,这些带货“明星”很快露出了马脚——正在卖力带货的“明星”们,其实只是使用了AI实时换脸技术的普通主播。AI实时换脸,正在直播间悄然出现。而杨幂、迪丽热巴、angelababy等当红女星,成为了AI换脸的重点对象。(中新社)

  在一些线上社交平台内,所谓“换脸”实则早已有之,其主要是以“特效”或“道具”的形式存在的。这种初代“换脸”技术的运用,目的都很明确,无非是为了“美颜”“搞怪”“娱乐”。与之相较,最近引发关注的“AI换脸”,则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些直播间主播换脸成当红女星,大模大样、堂而皇之地“带货”,这已然超越了“玩笑”的范畴,明显是一种以不正当手段进行商业化谋利的行为。

  AI换脸,主播秒变“女星”,就终端呈现效果而论,岂止是“高度还原”,简直就是以假乱真。在最近曝出的此类案例中,主播都没有进行必要的“事前声明”,直播过程中也没有打出显著标识提醒观众。如此这般,明显就是想“假戏真做”,通过人脸信息来误导网友信以为真。此类操作中,最微妙的地方就在于,带货主播既不说自己就是某女星,也不澄清自己不是某女星。面对直播间观众的追问,一副不置可否的姿态,一切尽在不言中。

  需要厘清的是,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带货主播AI换脸固然是新事物,但却不存在“监管空白”“无法可依”的情况。此类做法,完全符合民法典所规定的“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乃是典型的“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除此之外,新近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对此场景给出了极有针对性的预设规范——一些主播AI换脸女星带货,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根本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带货主播 AI换脸女星,与其说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不如说是煞费苦心地“试探”。当下而言,关于 AI换脸、AI歌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立法端已经有了基础的法律规范,真正缺少的,是行政执法强有力的个案查处,以及民事诉讼所形成的判例威慑。一起典型案例所传递出的清晰信号,或许比抽象的法律条文更能约束不法侵权的冲动。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十字路口,相关各方应及时用足用好现有各类司法工具。职能部门依法履职,被侵权的公民个体依法维权,如此才能回击试探、引领预期。若任由此类乱象泛滥,全社会将难免付出更大的治理成本。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治“AI换脸冒充女星带货”,当以个案查处释法示警

2023-05-23 07:16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点进直播间一看,‘迪丽热巴’居然在直播卖货。”近日,有网友点开直播间,发现正在卖货的竟是当红女星。然而再定睛一看,这些带货“明星”很快露出了马脚——正在卖力带货的“明星”们,其实只是使用了AI实时换脸技术的普通主播。AI实时换脸,正在直播间悄然出现。而杨幂、迪丽热巴、angelababy等当红女星,成为了AI换脸的重点对象。(中新社)

  在一些线上社交平台内,所谓“换脸”实则早已有之,其主要是以“特效”或“道具”的形式存在的。这种初代“换脸”技术的运用,目的都很明确,无非是为了“美颜”“搞怪”“娱乐”。与之相较,最近引发关注的“AI换脸”,则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些直播间主播换脸成当红女星,大模大样、堂而皇之地“带货”,这已然超越了“玩笑”的范畴,明显是一种以不正当手段进行商业化谋利的行为。

  AI换脸,主播秒变“女星”,就终端呈现效果而论,岂止是“高度还原”,简直就是以假乱真。在最近曝出的此类案例中,主播都没有进行必要的“事前声明”,直播过程中也没有打出显著标识提醒观众。如此这般,明显就是想“假戏真做”,通过人脸信息来误导网友信以为真。此类操作中,最微妙的地方就在于,带货主播既不说自己就是某女星,也不澄清自己不是某女星。面对直播间观众的追问,一副不置可否的姿态,一切尽在不言中。

  需要厘清的是,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带货主播AI换脸固然是新事物,但却不存在“监管空白”“无法可依”的情况。此类做法,完全符合民法典所规定的“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乃是典型的“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除此之外,新近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对此场景给出了极有针对性的预设规范——一些主播AI换脸女星带货,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根本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带货主播 AI换脸女星,与其说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不如说是煞费苦心地“试探”。当下而言,关于 AI换脸、AI歌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立法端已经有了基础的法律规范,真正缺少的,是行政执法强有力的个案查处,以及民事诉讼所形成的判例威慑。一起典型案例所传递出的清晰信号,或许比抽象的法律条文更能约束不法侵权的冲动。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十字路口,相关各方应及时用足用好现有各类司法工具。职能部门依法履职,被侵权的公民个体依法维权,如此才能回击试探、引领预期。若任由此类乱象泛滥,全社会将难免付出更大的治理成本。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