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击演唱会“黄牛”,不妨借鉴铁路部门的经验

2023年05月16日 06:37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近期,国内演唱会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都较去年同期明显上涨,一些热点演出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然而,粉丝“掐点抢都抢不着”的门票,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却能买到,只不过票价高得令人咋舌。

  粉丝盛宴变成了“黄牛”狂欢,好不容易放开的演出市场,不能以这种方式“复苏”。打击“黄牛”非法倒票,已成为规范票务市场的当务之急。据报道,今年4月至6月,北京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演出票务市场“黄牛”非法倒票的专项整治工作。4月29日和5月13日,在韩红演唱会和任贤齐演唱会开始前夕,北京多部门联合行动,抓捕非法倒票扰序人员共20人。

  近些年来,“黄牛”非法倒票,已经形成灰色产业链。他们有的操控完整的人工抢票产业链,雇佣人员进行抢票,拿到票后再高价转卖;有的利用技术手段大量刷票,之后再转卖牟利;更有甚者,他们与主办方、售票平台沆瀣一气,内外串联,恶意压票,刻意抬高票价出售,严重扰乱了演出票务市场。

  开展专项行动,重拳打击“黄牛”,这无疑给粉丝出了口恶气。同时,这对规范票务市场秩序、促进演出市场恢复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黄牛”之所以冒着违法的风险倒票,核心在于囤票倒票能够牟取巨大利益。如果既往的售票、转票、检票的规则没有变化,那么试图火中取栗的人就绝不会收手,即便抓了这20名“黄牛”,还会有别的“黄牛”出现。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非法倒票能获利,根源在于演出票能够私下自由流转,所以治本之策还得靠“强实名”,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不得转赠转售。就会从根本上杜绝“黄牛”的生存空间。这倒不是什么新办法,想当年,无数倒卖火车票的“黄牛”,就是在“强实名”的规则下消遁无形。

  当然,演出票务市场不是火车票市场,后者公益性更强,购票规则要突出保障机会公平;而前者商业性更强,这对制度设计提出更多元的要求。例如,一些演出设有一定比例的内部赠票,要求这些赠票匿名且允许流转。而按照文旅部的最新规定,“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如果一步到位实行“强实名”有困难,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实行“双轨制”,即对这至少70%的公开销售门票,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从而消解“黄牛”的生存空间。

  从技术上来说,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并没有什么难度,铁路出行“身份证+刷脸”早已广泛应用。关键是要有改革动力,并精心筹划好正常购票观众退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等配套制度。期待相关部门不断摸索出更合适的方案,系统长远地解决演出票务市场的“黄牛”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打击演唱会“黄牛”,不妨借鉴铁路部门的经验

2023-05-16 06:37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近期,国内演唱会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都较去年同期明显上涨,一些热点演出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然而,粉丝“掐点抢都抢不着”的门票,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却能买到,只不过票价高得令人咋舌。

  粉丝盛宴变成了“黄牛”狂欢,好不容易放开的演出市场,不能以这种方式“复苏”。打击“黄牛”非法倒票,已成为规范票务市场的当务之急。据报道,今年4月至6月,北京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演出票务市场“黄牛”非法倒票的专项整治工作。4月29日和5月13日,在韩红演唱会和任贤齐演唱会开始前夕,北京多部门联合行动,抓捕非法倒票扰序人员共20人。

  近些年来,“黄牛”非法倒票,已经形成灰色产业链。他们有的操控完整的人工抢票产业链,雇佣人员进行抢票,拿到票后再高价转卖;有的利用技术手段大量刷票,之后再转卖牟利;更有甚者,他们与主办方、售票平台沆瀣一气,内外串联,恶意压票,刻意抬高票价出售,严重扰乱了演出票务市场。

  开展专项行动,重拳打击“黄牛”,这无疑给粉丝出了口恶气。同时,这对规范票务市场秩序、促进演出市场恢复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黄牛”之所以冒着违法的风险倒票,核心在于囤票倒票能够牟取巨大利益。如果既往的售票、转票、检票的规则没有变化,那么试图火中取栗的人就绝不会收手,即便抓了这20名“黄牛”,还会有别的“黄牛”出现。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非法倒票能获利,根源在于演出票能够私下自由流转,所以治本之策还得靠“强实名”,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不得转赠转售。就会从根本上杜绝“黄牛”的生存空间。这倒不是什么新办法,想当年,无数倒卖火车票的“黄牛”,就是在“强实名”的规则下消遁无形。

  当然,演出票务市场不是火车票市场,后者公益性更强,购票规则要突出保障机会公平;而前者商业性更强,这对制度设计提出更多元的要求。例如,一些演出设有一定比例的内部赠票,要求这些赠票匿名且允许流转。而按照文旅部的最新规定,“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如果一步到位实行“强实名”有困难,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实行“双轨制”,即对这至少70%的公开销售门票,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从而消解“黄牛”的生存空间。

  从技术上来说,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并没有什么难度,铁路出行“身份证+刷脸”早已广泛应用。关键是要有改革动力,并精心筹划好正常购票观众退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等配套制度。期待相关部门不断摸索出更合适的方案,系统长远地解决演出票务市场的“黄牛”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