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I孙燕姿成网红,科技时代该如何守护创作者

2023年05月12日 06:44   来源:光明网   张尔冬

  近日,AI孙燕姿成了新晋网红,引发不少人关注。所谓“AI孙燕姿”,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让AI用孙燕姿的声音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目前,某视频平台上与“AI孙燕姿”有关的视频已经近千条,翻唱类型包括民歌、童谣、动漫主题曲、流行歌曲等等,其中一首《发如雪》翻唱的浏览量已经超过百万。

  “冷门歌手孙燕姿,热门歌手AI孙燕姿”“以后听歌要分两步:先选歌,再选歌手”……这些网友评论虽以调侃为主,但也的确让人看到了未来音乐的更多可能性。有人质疑“歌手是否会饭碗不保”?事实上,在音乐创作中,独属于人的创造性表达仍然是最重要的东西。AI歌手只能做到模仿音色,而每一位创作者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情感。在融合生活经验、加入个人理解后,即使翻唱其他歌手的作品也不会是“声音+曲调”简单粗暴地拼贴。因此对于人类歌手“被取代”的问题,暂时还不必太过担忧。

  但需要正视的是,创作者挥洒才情的自由、未来诸多音乐可能性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放任AI歌手无序生长,不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种种问题和潜在危机也会直接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AI要学习唱歌,就需要大量数据“投喂”,而“获取授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我国目前对此类问题的判定还不够明确,随之而来的侵权问题也就无法回避。有专家指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而音色本身并不构成作品,不在其保护范围内。因而,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法律提前介入发力。

  目前AI歌手的制作只涉及声源歌手和翻唱对象两方,如果后续AI音乐进一步发展,让生成的作品变成糅杂多个曲目、多个作者的“缝合怪”,情况将会变得更为复杂,创作者维权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另外,声音除了是构成音乐作品的要素,更是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如果不尽快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AI的滥用还可能入侵生活领域,引发伪造声音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以上种种已经在提醒:对AI创作进行规范管理,必要且紧迫。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包括AI歌手在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服务商的准入,到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包括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而后续如何规划落地,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显然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

  据报道,今年3月,同人社区LOFTER推出AI绘图功能,遭到用户的强烈抵制。尽管平台再三声明素材来自开源,依然有大量创作者流失;近日,美国好莱坞数千名影视编剧走上街头罢工,工会提出,希望片方限制人工智能的使用,例如不允许将编剧的原创作品作为素材供给AI系统进行训练、不承认AI作品的原创定义等。

  绘画、写作,再到如今的音乐,AI的影响力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但越是科技浪潮滚滚而来,人类越是需要保持清醒:“人”才是作品的核心。如何妥善地使用工具,如何呵护好人的灵感和本心,如何为艺术构建良好的创作生态,这些都值得一再发问: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AI孙燕姿成网红,科技时代该如何守护创作者

2023-05-12 06:44 来源:光明网 张尔冬

  近日,AI孙燕姿成了新晋网红,引发不少人关注。所谓“AI孙燕姿”,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让AI用孙燕姿的声音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目前,某视频平台上与“AI孙燕姿”有关的视频已经近千条,翻唱类型包括民歌、童谣、动漫主题曲、流行歌曲等等,其中一首《发如雪》翻唱的浏览量已经超过百万。

  “冷门歌手孙燕姿,热门歌手AI孙燕姿”“以后听歌要分两步:先选歌,再选歌手”……这些网友评论虽以调侃为主,但也的确让人看到了未来音乐的更多可能性。有人质疑“歌手是否会饭碗不保”?事实上,在音乐创作中,独属于人的创造性表达仍然是最重要的东西。AI歌手只能做到模仿音色,而每一位创作者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情感。在融合生活经验、加入个人理解后,即使翻唱其他歌手的作品也不会是“声音+曲调”简单粗暴地拼贴。因此对于人类歌手“被取代”的问题,暂时还不必太过担忧。

  但需要正视的是,创作者挥洒才情的自由、未来诸多音乐可能性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放任AI歌手无序生长,不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种种问题和潜在危机也会直接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AI要学习唱歌,就需要大量数据“投喂”,而“获取授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我国目前对此类问题的判定还不够明确,随之而来的侵权问题也就无法回避。有专家指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而音色本身并不构成作品,不在其保护范围内。因而,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法律提前介入发力。

  目前AI歌手的制作只涉及声源歌手和翻唱对象两方,如果后续AI音乐进一步发展,让生成的作品变成糅杂多个曲目、多个作者的“缝合怪”,情况将会变得更为复杂,创作者维权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另外,声音除了是构成音乐作品的要素,更是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如果不尽快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AI的滥用还可能入侵生活领域,引发伪造声音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以上种种已经在提醒:对AI创作进行规范管理,必要且紧迫。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包括AI歌手在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服务商的准入,到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包括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而后续如何规划落地,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显然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

  据报道,今年3月,同人社区LOFTER推出AI绘图功能,遭到用户的强烈抵制。尽管平台再三声明素材来自开源,依然有大量创作者流失;近日,美国好莱坞数千名影视编剧走上街头罢工,工会提出,希望片方限制人工智能的使用,例如不允许将编剧的原创作品作为素材供给AI系统进行训练、不承认AI作品的原创定义等。

  绘画、写作,再到如今的音乐,AI的影响力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但越是科技浪潮滚滚而来,人类越是需要保持清醒:“人”才是作品的核心。如何妥善地使用工具,如何呵护好人的灵感和本心,如何为艺术构建良好的创作生态,这些都值得一再发问: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