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品牌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3年05月11日 07:17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5月10日,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如约而至。在今年的中国品牌日活动现场,广东打出了“粤创粤新·品誉世界”的口号,带来了无人机、无人船、无人汽车系列知名品牌,展示了科技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擦亮了经济大省的“金字招牌”。

  品牌,是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强调要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以品牌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品牌建设愈发重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增强了品牌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出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中国航天”“中国高铁”“中国桥梁”等大国重器享誉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为高品质、高质量的代名词,散发出世界魅力。在广东,一批又一批企业立足创新驱动,聚焦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大力发展前沿技术,持续创造社会价值,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塑造品牌优势,带领广东品牌享誉全球、走向世界。今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品牌新力量,品质新生活”为主题,彰显了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坚定决心与坚实步履。让更多中国品牌、广东品牌“走出去”,必将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作出重大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既是承载者,也是助推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强、制造强、质量强、贸易强,也要求中国品牌必须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新时代新征程对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自身优势,从质量、创新、文化等方面入手,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准的中国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国。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用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等优势和条件,坚决改掉部分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做细做精做强,不断提升品牌的内在价值,让有竞争力的品牌脱颖而出。要坚持市场主导、创新引领,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让中国品牌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把节能减排、减污降碳贯穿到生产、经营、销售全过程,助力中国品牌赢得更持久的竞争优势。要加强政策引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品牌企业资源集聚上下功夫,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广东是经济大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广大企业要以恒心办恒业、以品质树品牌,成就更多“百年老店”,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以品牌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3-05-11 07:17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5月10日,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如约而至。在今年的中国品牌日活动现场,广东打出了“粤创粤新·品誉世界”的口号,带来了无人机、无人船、无人汽车系列知名品牌,展示了科技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擦亮了经济大省的“金字招牌”。

  品牌,是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强调要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以品牌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品牌建设愈发重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增强了品牌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出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中国航天”“中国高铁”“中国桥梁”等大国重器享誉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为高品质、高质量的代名词,散发出世界魅力。在广东,一批又一批企业立足创新驱动,聚焦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大力发展前沿技术,持续创造社会价值,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塑造品牌优势,带领广东品牌享誉全球、走向世界。今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品牌新力量,品质新生活”为主题,彰显了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坚定决心与坚实步履。让更多中国品牌、广东品牌“走出去”,必将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作出重大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既是承载者,也是助推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强、制造强、质量强、贸易强,也要求中国品牌必须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新时代新征程对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自身优势,从质量、创新、文化等方面入手,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准的中国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国。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用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等优势和条件,坚决改掉部分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做细做精做强,不断提升品牌的内在价值,让有竞争力的品牌脱颖而出。要坚持市场主导、创新引领,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让中国品牌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把节能减排、减污降碳贯穿到生产、经营、销售全过程,助力中国品牌赢得更持久的竞争优势。要加强政策引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品牌企业资源集聚上下功夫,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广东是经济大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广大企业要以恒心办恒业、以品质树品牌,成就更多“百年老店”,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