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医养生馆,哪有资格开药方

2023年05月10日 07:17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其中明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单》规定的中药饮片;开展医疗气功活动;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诊疗活动等情形。

  通过中医学手段特别是按摩等舒筋活血方法,的确能够缓解病痛,甚至治好一些小毛病。不过,也有很多养生馆越界做起了“看病”的生意,穿上白大褂就敢开中药方子。提供针灸、灌肠等医疗服务的比比皆是,按摩店宣称能治椎间盘突出,气功培训号称治疗癌症。更为普遍的是宣传保健食品具有治病功效,并大肆向老人推销。有些养生馆、国医馆已经沦为骗钱的窝点、威胁健康生命的黑店。2019年,在杭州某社区服务中心的保健室,一位32岁的顾客拔火罐时,左颈部及背部烧伤6%,工作生活严重受阻,面临近8万元的治疗费用。

  养生服务,保健药方……在个别商家眼里,是从顾客口袋掏钱的利器。高额利润背后,既有老人的养老金、年轻人的血汗钱,还有不少家庭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更要命的是,一旦身体受到伤害,消费者往往因为所购服务项目性质难以厘清而得不到权益上的充分保护。比如,在上述烧伤案例中,市场监管部门认为其属于医疗事故,而卫生部门则称拔罐、艾灸等项目如是以保健而非治疗为目的,就不属于医疗事故。小小的养生馆,成了出问题找不着人管的模糊地带,此类问题堆积多了,更会助长不良商人“跨界”诊疗的歪心。

  养生馆不能拿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开玩笑,国医馆更不能随便玷污了中医“国”字号的声誉。此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试行规范,要求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相当于直接断了这类机构靠跨界问诊攫取暴利的路。规范不仅详细列举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还指出即便只是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也不是谁都能担任,而是要满足“具有中医药类相关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从事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等数条严格要求。既搭建了从业的专业门槛,又划出了禁止触碰的红线,试行规范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环境的和谐稳定,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少受侵犯。

  让乌烟瘴气的养生馆退出市场,让合法的养生馆正规起来、亮堂起来,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提供该提供的服务,这也是为养生机构保养身心,助力其把生意做得更长久。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中医服务    2022年07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医养生馆,哪有资格开药方

    2023-05-10 07:17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其中明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单》规定的中药饮片;开展医疗气功活动;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诊疗活动等情形。

      通过中医学手段特别是按摩等舒筋活血方法,的确能够缓解病痛,甚至治好一些小毛病。不过,也有很多养生馆越界做起了“看病”的生意,穿上白大褂就敢开中药方子。提供针灸、灌肠等医疗服务的比比皆是,按摩店宣称能治椎间盘突出,气功培训号称治疗癌症。更为普遍的是宣传保健食品具有治病功效,并大肆向老人推销。有些养生馆、国医馆已经沦为骗钱的窝点、威胁健康生命的黑店。2019年,在杭州某社区服务中心的保健室,一位32岁的顾客拔火罐时,左颈部及背部烧伤6%,工作生活严重受阻,面临近8万元的治疗费用。

      养生服务,保健药方……在个别商家眼里,是从顾客口袋掏钱的利器。高额利润背后,既有老人的养老金、年轻人的血汗钱,还有不少家庭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更要命的是,一旦身体受到伤害,消费者往往因为所购服务项目性质难以厘清而得不到权益上的充分保护。比如,在上述烧伤案例中,市场监管部门认为其属于医疗事故,而卫生部门则称拔罐、艾灸等项目如是以保健而非治疗为目的,就不属于医疗事故。小小的养生馆,成了出问题找不着人管的模糊地带,此类问题堆积多了,更会助长不良商人“跨界”诊疗的歪心。

      养生馆不能拿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开玩笑,国医馆更不能随便玷污了中医“国”字号的声誉。此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试行规范,要求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相当于直接断了这类机构靠跨界问诊攫取暴利的路。规范不仅详细列举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还指出即便只是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也不是谁都能担任,而是要满足“具有中医药类相关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从事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等数条严格要求。既搭建了从业的专业门槛,又划出了禁止触碰的红线,试行规范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环境的和谐稳定,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少受侵犯。

      让乌烟瘴气的养生馆退出市场,让合法的养生馆正规起来、亮堂起来,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提供该提供的服务,这也是为养生机构保养身心,助力其把生意做得更长久。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