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消费金融服务要更好惠及个体户

2023年05月09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招联金融、马上消费、中原消费金融等机构纷纷下沉消费金融服务,启动“金融微光照亮普通奋斗者”“服务新市民”等活动。此举对于消费金融机构突破眼下存量竞争、开辟展业新阵地,进而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小微经营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那么个体工商户则是小微中的“小微”。作为社区百姓最直接的服务者,他们用自身创业创新的激情点燃了烟火气,也为活跃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1.16亿户,激活此类客群消费金融需求,将为消费金融创造新的蓝海市场。消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微光照亮普通奋斗者”等活动,有利于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触角,积极践行“金融为民”责任。

  消费金融机构下沉服务虽有助于满足个体经济比较迫切的短期资金需求,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个体工商户由于信用记录欠缺,普遍存在借贷难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多数个体工商户尚未申请过贷款,仍是信贷“白户”。同时,许多个体经济的收入、流水等信息较为分散,只能依靠店主或家庭成员个人征信办理贷款。从金融借贷角度看,用户信用记录欠缺不仅推高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还使其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难度加大、额度变低。

  另外,小微企业一直以来是政策帮扶的重点,但个体经济不同于小微企业,有时很难享受到这些优惠举措。个体工商户多数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撑起的“夫妻店”,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个体工商户的生存面临诸多挑战。而且,畅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梗阻”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消费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线上化渠道服务的先行者,创新金融科技是其安身立命、适应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消费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降本增效,还为后续深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奠定基础。个体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较高、行业分布广泛、吸纳就业能力强,消费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可以大幅降低金融风险评估人力、财力支出,提升服务效率和消费体验。

  可喜的是,目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加大产品、运营、风控等方面创新力度,持续让利个体工商户客群。比如,招联金融、马上消费、中原消费金融等机构,通过科技驱动精准识别、精确匹配个体工商户金融需求,并结合餐饮、零售等行业群体的职业特色,实现普惠服务的精准滴灌。

  接下来,消费金融机构要抓住个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改进信用评价和授信管理方式,以更加契合个体经济特点的经营信息、交易流水等数据为基准,优化金融产品、简化信贷手续,及时满足个体经济用款频率高、用款急的需求,为普惠金融发展、经济活力迸发作出更大贡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宝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消费金融服务要更好惠及个体户

2023-05-09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招联金融、马上消费、中原消费金融等机构纷纷下沉消费金融服务,启动“金融微光照亮普通奋斗者”“服务新市民”等活动。此举对于消费金融机构突破眼下存量竞争、开辟展业新阵地,进而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小微经营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那么个体工商户则是小微中的“小微”。作为社区百姓最直接的服务者,他们用自身创业创新的激情点燃了烟火气,也为活跃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1.16亿户,激活此类客群消费金融需求,将为消费金融创造新的蓝海市场。消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微光照亮普通奋斗者”等活动,有利于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触角,积极践行“金融为民”责任。

  消费金融机构下沉服务虽有助于满足个体经济比较迫切的短期资金需求,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个体工商户由于信用记录欠缺,普遍存在借贷难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多数个体工商户尚未申请过贷款,仍是信贷“白户”。同时,许多个体经济的收入、流水等信息较为分散,只能依靠店主或家庭成员个人征信办理贷款。从金融借贷角度看,用户信用记录欠缺不仅推高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还使其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难度加大、额度变低。

  另外,小微企业一直以来是政策帮扶的重点,但个体经济不同于小微企业,有时很难享受到这些优惠举措。个体工商户多数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撑起的“夫妻店”,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个体工商户的生存面临诸多挑战。而且,畅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梗阻”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消费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线上化渠道服务的先行者,创新金融科技是其安身立命、适应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消费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降本增效,还为后续深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奠定基础。个体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较高、行业分布广泛、吸纳就业能力强,消费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可以大幅降低金融风险评估人力、财力支出,提升服务效率和消费体验。

  可喜的是,目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加大产品、运营、风控等方面创新力度,持续让利个体工商户客群。比如,招联金融、马上消费、中原消费金融等机构,通过科技驱动精准识别、精确匹配个体工商户金融需求,并结合餐饮、零售等行业群体的职业特色,实现普惠服务的精准滴灌。

  接下来,消费金融机构要抓住个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改进信用评价和授信管理方式,以更加契合个体经济特点的经营信息、交易流水等数据为基准,优化金融产品、简化信贷手续,及时满足个体经济用款频率高、用款急的需求,为普惠金融发展、经济活力迸发作出更大贡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宝会)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