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淄博鸭头小哥无奈落泪,“谁红蹭谁”乱象该收场了!

2023年05月05日 14:14   来源:人民网   秦川

  淄博鸭头小哥气得不轻!据报道,近日,一个卖鸭头的小哥,因意外走红而引发围观。由于围观的人过多影响生意,“客流量一天18万的淄博八大局市场,其他店铺营业额几万,而他的营业额从原本的10000多到现在一天仅6000元。”目前,小哥的店铺已暂停营业,他在直播时几度哽咽落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鸭头小哥之所以落泪,与憋屈有关,也与愤懑有关。人家生意兴隆,而自家店铺却因人为干扰而导致营业额腰斩,搁在谁身上都不好受。原因在哪里?很多人围而不买,是冲着蹭流量去的,这样一来,影响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小哥权益。

  店铺上贴的“暂停营业”,是无声抗议,也是尖锐逼问:谁让鸭头小哥被迫关门的?

  应该说,鸭头小哥火了之后,引来了各路网红,这也正常。一些玩直播的网红“打卡”,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围观得有序,打卡得守道,前提是不能影响他的生意,如果蜂拥而至,硬向前凑,甚至对他动手动脚,要他配合表演,这就过分了。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人家是做生意的,是以此为营生的,没有义务配合你们作秀,更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陪你们实现利益变现。如今,因受到严重干扰,小哥关门了,这个损失谁来弥补?那些无底线消费小哥的自媒体会有一丝愧疚吗?

  稍加留意可发现,类似蹭法屡见不鲜。比如,有摆摊奶奶红了,无数自媒体围着不放,有拉面哥火了,很多小“网红”像发现流量密码似的集体围堵。再比如,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一路上也有很多博主尾随。此外,全红婵夺冠后,她老家里外挤满网红,其家人苦不堪言,家里老人被骚扰到无法入睡……可以说,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受害者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逢热必蹭”“谁红蹭谁”的做法,是可恶的,也是不可取的。一些过火的做法,已经涉嫌违法。比如,鸭头小哥被人摸来摸去,当事人是不是构成了骚扰?同时,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该受到法律规束?

  自媒体“谁红蹭谁”,打的一手利益算盘,就是为了吸粉、为了流量,以更好变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这种方式牟利,赚取的是不义之财,也是打法律擦边球而敛财。对此,那些被过度围观的受害者完全可以说不,绝不能配合他们演戏。监管部门也可以适时出手,该驱散的驱散,该处理的处理。

  对于平台来说,同样不能失语。蹭热点“蹭”掉了他人的隐私权,这样的流量是有毒的;为了炒作无所不用其极,这也伤害了平台形象。对此,平台一旦发现此类现象,该下架的下架,该封禁的封禁,起码不能推荐。

  有网友说得好:“你要买就买,不买就别挡着人家做生意,人家也要赚钱过生活的。”问题是,他们听得懂这种劝告吗?一些在牟利道路上狂奔的自媒体会收敛自身行为吗?单纯的劝阻也许没有多大作用,最关键的是,对那些影响他人生意的自媒体,要断其生意,通过提高违规违法成本断其“谁红蹭谁”的念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淄博鸭头小哥无奈落泪,“谁红蹭谁”乱象该收场了!

2023-05-05 14:14 来源:人民网 秦川

  淄博鸭头小哥气得不轻!据报道,近日,一个卖鸭头的小哥,因意外走红而引发围观。由于围观的人过多影响生意,“客流量一天18万的淄博八大局市场,其他店铺营业额几万,而他的营业额从原本的10000多到现在一天仅6000元。”目前,小哥的店铺已暂停营业,他在直播时几度哽咽落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鸭头小哥之所以落泪,与憋屈有关,也与愤懑有关。人家生意兴隆,而自家店铺却因人为干扰而导致营业额腰斩,搁在谁身上都不好受。原因在哪里?很多人围而不买,是冲着蹭流量去的,这样一来,影响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小哥权益。

  店铺上贴的“暂停营业”,是无声抗议,也是尖锐逼问:谁让鸭头小哥被迫关门的?

  应该说,鸭头小哥火了之后,引来了各路网红,这也正常。一些玩直播的网红“打卡”,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围观得有序,打卡得守道,前提是不能影响他的生意,如果蜂拥而至,硬向前凑,甚至对他动手动脚,要他配合表演,这就过分了。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人家是做生意的,是以此为营生的,没有义务配合你们作秀,更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陪你们实现利益变现。如今,因受到严重干扰,小哥关门了,这个损失谁来弥补?那些无底线消费小哥的自媒体会有一丝愧疚吗?

  稍加留意可发现,类似蹭法屡见不鲜。比如,有摆摊奶奶红了,无数自媒体围着不放,有拉面哥火了,很多小“网红”像发现流量密码似的集体围堵。再比如,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一路上也有很多博主尾随。此外,全红婵夺冠后,她老家里外挤满网红,其家人苦不堪言,家里老人被骚扰到无法入睡……可以说,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受害者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逢热必蹭”“谁红蹭谁”的做法,是可恶的,也是不可取的。一些过火的做法,已经涉嫌违法。比如,鸭头小哥被人摸来摸去,当事人是不是构成了骚扰?同时,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该受到法律规束?

  自媒体“谁红蹭谁”,打的一手利益算盘,就是为了吸粉、为了流量,以更好变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这种方式牟利,赚取的是不义之财,也是打法律擦边球而敛财。对此,那些被过度围观的受害者完全可以说不,绝不能配合他们演戏。监管部门也可以适时出手,该驱散的驱散,该处理的处理。

  对于平台来说,同样不能失语。蹭热点“蹭”掉了他人的隐私权,这样的流量是有毒的;为了炒作无所不用其极,这也伤害了平台形象。对此,平台一旦发现此类现象,该下架的下架,该封禁的封禁,起码不能推荐。

  有网友说得好:“你要买就买,不买就别挡着人家做生意,人家也要赚钱过生活的。”问题是,他们听得懂这种劝告吗?一些在牟利道路上狂奔的自媒体会收敛自身行为吗?单纯的劝阻也许没有多大作用,最关键的是,对那些影响他人生意的自媒体,要断其生意,通过提高违规违法成本断其“谁红蹭谁”的念想。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