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火“五一”折射中国经济脉动

2023年04月28日 07:19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机票预订超600万人次,高级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4倍,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疫情前同期增长205%……假期消费尚未开闸,前导数据已经出炉。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五一”很可能是历史同期出游人数最多的一个小长假,滚滚消费热潮已在路上。

  火热“黄金周”归来,场景似曾相识却又不尽相同。游客爆满的风景区、堵到“深红”的高速路、疯狂晒照的朋友圈,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假期标配”,但细细琢磨既有消费数据,这个“五一”似乎又跟以往有所不同。一是消费选择多元化,选择享受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自然不少,但选择打卡小众展览,或是在近郊露营休闲的也大有人在。二是消费场景融合化,在很多人看来,旅游已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是融合餐饮、娱乐、影视等多重内容的生活方式,消费黏性显著增强。有专家预计,今年“五一”将创造1200亿元的旅游收入,是旅游市场恢复的标志性转折点。

  假日经济的火热,折射着中国经济的脉动。事实说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数据在某一时间跨度里会高低错落、有升有降,但汇集起来就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充分承压的韧性。就今年“五一”前的种种预热来看,不论是淄博烧烤等新晋蹿红的品牌,还是“沉浸式”“定制化”“住玩一体”等广受追捧的玩法,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文旅资源可以盘活。而潜力无限的文旅市场,也间接印证着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消费行为内含着打通产供销、畅通经济循环的逻辑。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发展转型升级推进的背景下,高质量消费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消费需求不是无源之水,需要通过有效引导进行释放。今年的“五一”消费热,一方面在于这是春节之后第一个小长假,旅游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另一方面则是在“消费提振年”的背景下,各地都筹备了大量工作,文旅局长拼出圈、旅游推介拼创意、政策鼓励拼精准,一系列“组合拳”为假期消费蓄充了势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假期会结束,但各种促消费努力的积极效应还将持续释放,并衍生出更多新品牌、新业态,持续夯实消费信心。

  对各地特别是热门旅游城市来说,人流量的陡然增加,同样是对城市接待能力的巨大考验。眼下,民宿毁约、缺斤短两、黑车宰客等损害游客利益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并随着短视频飞速传播,对当地口碑造成严重影响。这无异于一声提醒,各地不妨都来将“五一”假期作为治理能力的大考,反求诸己、举一反三,抠好服务的每一处细节,用心服务好八方来客。如此,方能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形成长久的竞争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继续烧旺假日经济这把火,推动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消费格局,不断完善一个创新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更加坚实的底气。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最火“五一”折射中国经济脉动

2023-04-28 07:19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机票预订超600万人次,高级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4倍,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疫情前同期增长205%……假期消费尚未开闸,前导数据已经出炉。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五一”很可能是历史同期出游人数最多的一个小长假,滚滚消费热潮已在路上。

  火热“黄金周”归来,场景似曾相识却又不尽相同。游客爆满的风景区、堵到“深红”的高速路、疯狂晒照的朋友圈,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假期标配”,但细细琢磨既有消费数据,这个“五一”似乎又跟以往有所不同。一是消费选择多元化,选择享受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自然不少,但选择打卡小众展览,或是在近郊露营休闲的也大有人在。二是消费场景融合化,在很多人看来,旅游已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是融合餐饮、娱乐、影视等多重内容的生活方式,消费黏性显著增强。有专家预计,今年“五一”将创造1200亿元的旅游收入,是旅游市场恢复的标志性转折点。

  假日经济的火热,折射着中国经济的脉动。事实说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数据在某一时间跨度里会高低错落、有升有降,但汇集起来就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充分承压的韧性。就今年“五一”前的种种预热来看,不论是淄博烧烤等新晋蹿红的品牌,还是“沉浸式”“定制化”“住玩一体”等广受追捧的玩法,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文旅资源可以盘活。而潜力无限的文旅市场,也间接印证着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消费行为内含着打通产供销、畅通经济循环的逻辑。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发展转型升级推进的背景下,高质量消费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消费需求不是无源之水,需要通过有效引导进行释放。今年的“五一”消费热,一方面在于这是春节之后第一个小长假,旅游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另一方面则是在“消费提振年”的背景下,各地都筹备了大量工作,文旅局长拼出圈、旅游推介拼创意、政策鼓励拼精准,一系列“组合拳”为假期消费蓄充了势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假期会结束,但各种促消费努力的积极效应还将持续释放,并衍生出更多新品牌、新业态,持续夯实消费信心。

  对各地特别是热门旅游城市来说,人流量的陡然增加,同样是对城市接待能力的巨大考验。眼下,民宿毁约、缺斤短两、黑车宰客等损害游客利益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并随着短视频飞速传播,对当地口碑造成严重影响。这无异于一声提醒,各地不妨都来将“五一”假期作为治理能力的大考,反求诸己、举一反三,抠好服务的每一处细节,用心服务好八方来客。如此,方能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形成长久的竞争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继续烧旺假日经济这把火,推动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消费格局,不断完善一个创新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更加坚实的底气。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