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宿涨价毁约,杀鸡取卵岂是长久之计?

2023年04月26日 07:19   来源:红网   董昊

  综合各方信息,今年五一小长假要比想象中火爆,部分民宿觉得此前住宿定价低了,要赚大钱,要坐地起价,要赚个盆满钵溢,为此便要千方百计地让此前预订成功的消费者取消订单,为他们腾出房间,然后卖个好价钱。(4月25日 上游新闻)

  民宿毁约退单是为了涨价再次售卖,这种靠宰客来捞钱的“骚操作”,损害的岂止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企业信誉和形象。说到底,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就是一种商业短视行为。长此以往,对旅游业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实际上,节假日期间酒店、民宿价格上涨并非不可理解。毕竟从市场经济来看,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涨价本无可厚非。但凡事都要讲究个度,通过欺骗的手段已达到迫使房客退房的目的,这显然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更有可能构成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规定:双方签订的合同应当全面履行,承租人支付了租金,出租人就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在合同期限内不得随意毁约,不得随意加价、不得随意转租。显然这些酒店、民宿商家毫无契约精神可言,吃流量红利,做“一锤子买卖”,怎么能留得住“回头客”?要知道,疫情三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这种“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的做法,非但不能长久盈利,反而会使民宿接待行业迎来新的寒冬。

  事实上,节假日酒店、民宿涨价问题年年都会被拿出来讨论,此类现象意识老生常谈,但却屡禁不止,甚至演变成如今的毁约潮。对此,“已阅,不改”不应当是商家持有的态度。民众旅游热情持续高涨,未来的酒店、民宿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以应对这一变化,对行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节假日酒店、民宿价格上涨可以理解,倘若事先明码标价且不存在价格欺诈行为,就不能算作违法涨价。但尽管如此,在巨额的利益诱惑下,商家公然违约的行为已然侵害了游客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存在法律问题。对此,物价管理局理应出台更细致合理的酒店、民宿定价规定,为节假日期间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订房价格参考;市场监管局也应当坚决打击毁约行为,以此维护市场秩序。

  商家追求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肆无忌惮,靠公然违约以牟取暴利,此等做法长此以往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并非长远的“生财之道”。当游客只能眼睁睁看着酒店、民宿价格暴涨犯难时,当游客发现自己事先预定的民宿被以欺诈的方式毁约时,物价和市场监管部门需要行动,酒店、民宿行业更需自省。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民宿涨价毁约,杀鸡取卵岂是长久之计?

2023-04-26 07:19 来源:红网 董昊

  综合各方信息,今年五一小长假要比想象中火爆,部分民宿觉得此前住宿定价低了,要赚大钱,要坐地起价,要赚个盆满钵溢,为此便要千方百计地让此前预订成功的消费者取消订单,为他们腾出房间,然后卖个好价钱。(4月25日 上游新闻)

  民宿毁约退单是为了涨价再次售卖,这种靠宰客来捞钱的“骚操作”,损害的岂止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企业信誉和形象。说到底,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就是一种商业短视行为。长此以往,对旅游业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实际上,节假日期间酒店、民宿价格上涨并非不可理解。毕竟从市场经济来看,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涨价本无可厚非。但凡事都要讲究个度,通过欺骗的手段已达到迫使房客退房的目的,这显然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更有可能构成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规定:双方签订的合同应当全面履行,承租人支付了租金,出租人就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在合同期限内不得随意毁约,不得随意加价、不得随意转租。显然这些酒店、民宿商家毫无契约精神可言,吃流量红利,做“一锤子买卖”,怎么能留得住“回头客”?要知道,疫情三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这种“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的做法,非但不能长久盈利,反而会使民宿接待行业迎来新的寒冬。

  事实上,节假日酒店、民宿涨价问题年年都会被拿出来讨论,此类现象意识老生常谈,但却屡禁不止,甚至演变成如今的毁约潮。对此,“已阅,不改”不应当是商家持有的态度。民众旅游热情持续高涨,未来的酒店、民宿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以应对这一变化,对行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节假日酒店、民宿价格上涨可以理解,倘若事先明码标价且不存在价格欺诈行为,就不能算作违法涨价。但尽管如此,在巨额的利益诱惑下,商家公然违约的行为已然侵害了游客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存在法律问题。对此,物价管理局理应出台更细致合理的酒店、民宿定价规定,为节假日期间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订房价格参考;市场监管局也应当坚决打击毁约行为,以此维护市场秩序。

  商家追求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肆无忌惮,靠公然违约以牟取暴利,此等做法长此以往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并非长远的“生财之道”。当游客只能眼睁睁看着酒店、民宿价格暴涨犯难时,当游客发现自己事先预定的民宿被以欺诈的方式毁约时,物价和市场监管部门需要行动,酒店、民宿行业更需自省。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