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凭空瓶如厕引争议”

2023年04月12日 07:36   来源:工人日报   

  新闻——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9日,“游客吐槽甘孜一公厕需凭空瓶进入”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一游客自称在四川甘孜州折多山上厕所,需拿空矿泉水瓶兑门票才能进去。不少网友表示感觉这样做太不人性化。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随后回应称,该厕所实为318川藏绿色驿站,是一个环保项目,欢迎公众提出宝贵的可实施方案,便于优化改进。而网友分享的该驿站使用流程说明中也显示,使用绿币环保厕所,全程可能会耗费3到5分钟,如急需使用卫生间,或暂时没有时间参与环保活动,建议选择最近的公厕使用。

  别误读了“绿币厕所”的善意

  吴睿鸫

  对于网友所反映的“内急”情况,“绿色江河”表示,没有垃圾也可以上厕所,只是方便的时候捡拾一件垃圾换绿币,即“先上车后买票”也可。可见,网友们对“绿币厕所”多少存在一些误会,而如何在践行公益环保的前提下更好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绿色驿站的运营模式确实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高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美丽的青藏高原成为很多旅游者出行的首选。然而,在体验雪域高原天高地阔的雄浑、壮美、寂静,寻找“诗和远方”的同时,一些人可能把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随手丢掉。有关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等出现露天垃圾带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正因此,很多环保组织、志愿者都在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活动,开展了“青藏绿色驿站”“带走一袋垃圾”等公益活动。有知名演员曾数次到青藏高原捡垃圾;河南一名90后小伙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带着一只狗,来到可可西里捡垃圾,40多天捡了8000多只塑料瓶……

  尽管类似的公益活动,增强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游客乱扔垃圾行为仍屡见不鲜。去年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针对旅游产生的垃圾问题专门作出了规范,明确规定旅游者应当自行带走旅游产生的垃圾或者在指定地点投放,对随意倾倒、抛撒生活垃圾的违法者,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这些规定有望更好地治理青藏高原乱扔垃圾的顽疾,倒逼游客提升环保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引导游客全面强化法律意识与环保意识,让每名游客将自觉带走垃圾变为出游“标配”,要靠一些具体的公益项目探索和尝试,也要靠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更给力惩治,疏堵结合,或许更容易事半功倍。

  与其限权约束不如赋权鼓励

  罗志华

  游客留下太多垃圾,是不少景区普遍面临的困扰,尤其对自驾游来说,线路漫长,垃圾更不易收集和处理。上述环保组织用10年时间,在青藏公路探索出“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高原线型垃圾回收模式”,是针对性较强且效果显著的一种创新。

  但游客如厕前需通过“垃圾换绿币”这道关,只有当垃圾换绿币的游客多于5人时,才可直接放下垃圾上厕所。这实际上是为如厕这一生理需求设置了限制条件——尽管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促使游客多回收垃圾。人有“三急”,某种角度上,为如厕设置任何一点障碍,都会显得不够人性化。而如果能换个思路,以赋权鼓励或奖励的方式来推动垃圾回收,争议或许就会减轻不少甚至不复存在。比如,可以鼓励游客在如厕后自愿参加垃圾换绿币活动,或在上厕所前后自愿用空瓶等垃圾兑换纸巾等小物品。

  限权与赋权,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情形。现实中,限权的措施似乎用得更多一些,甚至有时会被滥用,比如,业主不交物业费可能被停水停电。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也往往因不当使用限权措施而引发。比如,时下不少人呼吁恢复强制婚检,将婚检证明作为登记结婚的前提条件。这么做确实可以大幅提升婚检率,但假如给参加婚检者额外奖励婚假,或者推出报销婚检费用等举措,现实效应和舆论效应应该都会更好。

  一件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益的事,却引发反感和争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无疑是值得反思的。多用赋权鼓励举措、慎用限权约束手段,更有利于将好事办好,也有望让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凭空瓶如厕引争议”

2023-04-12 07:36 来源:工人日报

  新闻——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9日,“游客吐槽甘孜一公厕需凭空瓶进入”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一游客自称在四川甘孜州折多山上厕所,需拿空矿泉水瓶兑门票才能进去。不少网友表示感觉这样做太不人性化。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随后回应称,该厕所实为318川藏绿色驿站,是一个环保项目,欢迎公众提出宝贵的可实施方案,便于优化改进。而网友分享的该驿站使用流程说明中也显示,使用绿币环保厕所,全程可能会耗费3到5分钟,如急需使用卫生间,或暂时没有时间参与环保活动,建议选择最近的公厕使用。

  别误读了“绿币厕所”的善意

  吴睿鸫

  对于网友所反映的“内急”情况,“绿色江河”表示,没有垃圾也可以上厕所,只是方便的时候捡拾一件垃圾换绿币,即“先上车后买票”也可。可见,网友们对“绿币厕所”多少存在一些误会,而如何在践行公益环保的前提下更好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绿色驿站的运营模式确实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高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美丽的青藏高原成为很多旅游者出行的首选。然而,在体验雪域高原天高地阔的雄浑、壮美、寂静,寻找“诗和远方”的同时,一些人可能把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随手丢掉。有关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等出现露天垃圾带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正因此,很多环保组织、志愿者都在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活动,开展了“青藏绿色驿站”“带走一袋垃圾”等公益活动。有知名演员曾数次到青藏高原捡垃圾;河南一名90后小伙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带着一只狗,来到可可西里捡垃圾,40多天捡了8000多只塑料瓶……

  尽管类似的公益活动,增强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游客乱扔垃圾行为仍屡见不鲜。去年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针对旅游产生的垃圾问题专门作出了规范,明确规定旅游者应当自行带走旅游产生的垃圾或者在指定地点投放,对随意倾倒、抛撒生活垃圾的违法者,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这些规定有望更好地治理青藏高原乱扔垃圾的顽疾,倒逼游客提升环保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引导游客全面强化法律意识与环保意识,让每名游客将自觉带走垃圾变为出游“标配”,要靠一些具体的公益项目探索和尝试,也要靠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更给力惩治,疏堵结合,或许更容易事半功倍。

  与其限权约束不如赋权鼓励

  罗志华

  游客留下太多垃圾,是不少景区普遍面临的困扰,尤其对自驾游来说,线路漫长,垃圾更不易收集和处理。上述环保组织用10年时间,在青藏公路探索出“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高原线型垃圾回收模式”,是针对性较强且效果显著的一种创新。

  但游客如厕前需通过“垃圾换绿币”这道关,只有当垃圾换绿币的游客多于5人时,才可直接放下垃圾上厕所。这实际上是为如厕这一生理需求设置了限制条件——尽管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促使游客多回收垃圾。人有“三急”,某种角度上,为如厕设置任何一点障碍,都会显得不够人性化。而如果能换个思路,以赋权鼓励或奖励的方式来推动垃圾回收,争议或许就会减轻不少甚至不复存在。比如,可以鼓励游客在如厕后自愿参加垃圾换绿币活动,或在上厕所前后自愿用空瓶等垃圾兑换纸巾等小物品。

  限权与赋权,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情形。现实中,限权的措施似乎用得更多一些,甚至有时会被滥用,比如,业主不交物业费可能被停水停电。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也往往因不当使用限权措施而引发。比如,时下不少人呼吁恢复强制婚检,将婚检证明作为登记结婚的前提条件。这么做确实可以大幅提升婚检率,但假如给参加婚检者额外奖励婚假,或者推出报销婚检费用等举措,现实效应和舆论效应应该都会更好。

  一件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益的事,却引发反感和争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无疑是值得反思的。多用赋权鼓励举措、慎用限权约束手段,更有利于将好事办好,也有望让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