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枪手”讨薪被驳,不冤

2023年04月03日 07:38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与网店“合作”帮人有偿代写学术论文,结果被“欠薪”近12万元,于是“枪手”将网店诉至法院……3月31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樊某的诉讼请求。(4月1日《扬子晚报》)

  软文写作、企业策划、演讲稿、发言稿……打开电商平台搜索“代写”关键字,“写手”行业涉猎的服务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随着更多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增加,部分群体以文字代写的形式成为兼职或职业写手。通过写作赚取相关劳动所得,本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樊某代写论文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违背了公序良俗。而根据《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代写论文显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服务购买,以此获取的利益,法律不予保护。这场“职业写手讨薪记”自然只能以失败结尾。

  “枪手”讨薪事件虽然落幕,但论文代写的黑色产业链却并未因此终结。多年来,论文代写现象屡禁不止,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是形成了从论文买家、客服中介到论文写手等一条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明明知道代写论文违背相关管理要求,为何仍有人不断触碰学术红线?其一,是受到“唯论文”之风的影响。当前,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将论文与学位、职称评定挂钩,也因此给论文代写服务提供了市场空间。其二,是部分学生和科研人员缺少对学术科研的敬畏之心。当论文成为学位获取、职称评定的工具,在名利的诱惑下,一些人为此抛却了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虔诚,成为论文代写的客户群体。

  针对论文代写引发的学术不端、戕害学术生态现象,各方还应及时亮剑,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须进一步完善论文审查规范,压实各方责任,从严从重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发挥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证书”的不良风气,以才选人,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比如,高校还应加大反对论文代写的宣传力度,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诚信,提高学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枪手”讨薪被驳,不冤

2023-04-03 07:38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与网店“合作”帮人有偿代写学术论文,结果被“欠薪”近12万元,于是“枪手”将网店诉至法院……3月31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樊某的诉讼请求。(4月1日《扬子晚报》)

  软文写作、企业策划、演讲稿、发言稿……打开电商平台搜索“代写”关键字,“写手”行业涉猎的服务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随着更多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增加,部分群体以文字代写的形式成为兼职或职业写手。通过写作赚取相关劳动所得,本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樊某代写论文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违背了公序良俗。而根据《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代写论文显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服务购买,以此获取的利益,法律不予保护。这场“职业写手讨薪记”自然只能以失败结尾。

  “枪手”讨薪事件虽然落幕,但论文代写的黑色产业链却并未因此终结。多年来,论文代写现象屡禁不止,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是形成了从论文买家、客服中介到论文写手等一条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明明知道代写论文违背相关管理要求,为何仍有人不断触碰学术红线?其一,是受到“唯论文”之风的影响。当前,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将论文与学位、职称评定挂钩,也因此给论文代写服务提供了市场空间。其二,是部分学生和科研人员缺少对学术科研的敬畏之心。当论文成为学位获取、职称评定的工具,在名利的诱惑下,一些人为此抛却了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虔诚,成为论文代写的客户群体。

  针对论文代写引发的学术不端、戕害学术生态现象,各方还应及时亮剑,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须进一步完善论文审查规范,压实各方责任,从严从重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发挥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证书”的不良风气,以才选人,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比如,高校还应加大反对论文代写的宣传力度,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诚信,提高学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