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斗狠互撕的直播“PK”必须退场

2023年03月31日 07:21   来源:光明网   王钟的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专项行动将聚焦“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等9方面问题开展整治。

  其中,“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要求: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严肃查处主播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进行恶俗行为,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纳入黑名单。

  相比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互动性作为产品的重要特色。随着直播形式的丰富,网络直播不仅有主播与观众的互动,也出现了主播与主播的互动。主播之间“连麦”,同屏表演,成为不少观众喜闻乐见的场景,也让一些主播吸引更多粉丝和流量,实现自身影响力和收益的提升。

  但是,原本旨在丰富直播内容的“PK”,却在一些主播的主导下,沦为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之地,一些观众也被裹挟其中,导致网络空间戾气丛生。

  比如,一些“PK”判断输赢的依据就是观众所刷礼物的总价值和直播间人气高低。如果主播在“PK”中失败,就要接受“狠狠”的惩罚,其中不乏体罚、自残性质的措施。为了吸引粉丝注意或同情,还有主播在直播连线时互相攻击,对“对手”进行人格侮辱,激烈对骂直到声嘶力竭。

  在激烈的对骂中,主播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为了流量而有意策划“对骂”。据媒体披露,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就曾承办一起通过直播PK骗取钱财的案件,两名主播在直播间里面进行所谓的“比赛”,其实双方事先串通,约定好了哪方输哪方赢,平台、公会、主播和专业的键盘手(聊手)构成了一个链条。一些不明就里的观众受到吸引,不仅白白付出打赏钱财,还可能受到感情蒙骗,陷入“杀猪盘”不能自拔。

  无需赘言,这样的直播毫无营养,观看这种直播的观众,非但不能实现情绪疏解,还会因为直播间的戾气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清朗的网络空间,绝不允许此类直播招摇过市,消耗社会注意力和流量资源,甚至违法犯罪,造成网友财产的损失。

  诚然,网络空间既要鼓励格调高雅的“阳春白雪”,也要包容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但是,网络纵然海纳百川,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对于眼里只有流量,毫无顾忌释放戾气的直播内容和主播,必须严格加以治理,坚决制止脏话狠话成为“流量密码”。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为直播领域明底线、立规则,将进一步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由于内容推荐机制对流量分配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平台必须不断优化推荐程序,让优质直播内容获得更多流量,屏蔽不健康的“PK”,对恣意斗狠的主播予以惩戒。针对某些主播在违规之后“换个小号”卷土重来的现象,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进行实时鉴别,不让低俗直播钻空子。

  主播唯有做到自律,直播内容才能“干净”。一个主播想要“长红”,没有真本领是行不通的。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但这种做法吸引不了稳定的流量,更创造不了持续的价值,无异于涸泽而渔。

  只有政府监管、平台自查和主播自律多管齐下,网络直播中的戾气才能逐渐销声匿迹。而随着直播规范不断健全,优质直播受到推荐机会的增加,更多网络用户受到正向的熏陶,其审美情趣、文明素养和情绪疏解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从而主动抵制不良直播,为网络生态清朗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斗狠互撕的直播“PK”必须退场

2023-03-31 07:21 来源:光明网 王钟的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专项行动将聚焦“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等9方面问题开展整治。

  其中,“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要求: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严肃查处主播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进行恶俗行为,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纳入黑名单。

  相比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互动性作为产品的重要特色。随着直播形式的丰富,网络直播不仅有主播与观众的互动,也出现了主播与主播的互动。主播之间“连麦”,同屏表演,成为不少观众喜闻乐见的场景,也让一些主播吸引更多粉丝和流量,实现自身影响力和收益的提升。

  但是,原本旨在丰富直播内容的“PK”,却在一些主播的主导下,沦为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之地,一些观众也被裹挟其中,导致网络空间戾气丛生。

  比如,一些“PK”判断输赢的依据就是观众所刷礼物的总价值和直播间人气高低。如果主播在“PK”中失败,就要接受“狠狠”的惩罚,其中不乏体罚、自残性质的措施。为了吸引粉丝注意或同情,还有主播在直播连线时互相攻击,对“对手”进行人格侮辱,激烈对骂直到声嘶力竭。

  在激烈的对骂中,主播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为了流量而有意策划“对骂”。据媒体披露,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就曾承办一起通过直播PK骗取钱财的案件,两名主播在直播间里面进行所谓的“比赛”,其实双方事先串通,约定好了哪方输哪方赢,平台、公会、主播和专业的键盘手(聊手)构成了一个链条。一些不明就里的观众受到吸引,不仅白白付出打赏钱财,还可能受到感情蒙骗,陷入“杀猪盘”不能自拔。

  无需赘言,这样的直播毫无营养,观看这种直播的观众,非但不能实现情绪疏解,还会因为直播间的戾气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清朗的网络空间,绝不允许此类直播招摇过市,消耗社会注意力和流量资源,甚至违法犯罪,造成网友财产的损失。

  诚然,网络空间既要鼓励格调高雅的“阳春白雪”,也要包容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但是,网络纵然海纳百川,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对于眼里只有流量,毫无顾忌释放戾气的直播内容和主播,必须严格加以治理,坚决制止脏话狠话成为“流量密码”。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为直播领域明底线、立规则,将进一步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由于内容推荐机制对流量分配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平台必须不断优化推荐程序,让优质直播内容获得更多流量,屏蔽不健康的“PK”,对恣意斗狠的主播予以惩戒。针对某些主播在违规之后“换个小号”卷土重来的现象,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进行实时鉴别,不让低俗直播钻空子。

  主播唯有做到自律,直播内容才能“干净”。一个主播想要“长红”,没有真本领是行不通的。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但这种做法吸引不了稳定的流量,更创造不了持续的价值,无异于涸泽而渔。

  只有政府监管、平台自查和主播自律多管齐下,网络直播中的戾气才能逐渐销声匿迹。而随着直播规范不断健全,优质直播受到推荐机会的增加,更多网络用户受到正向的熏陶,其审美情趣、文明素养和情绪疏解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从而主动抵制不良直播,为网络生态清朗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