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法言法语”切莫想当然

2023年03月31日 07:06   来源:北京日报   高源

  日前,某地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这一表述引发热议,有人质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凭什么民营企业家就可以网开一面?

  事实上,就像此前引发舆论争议的“轻伤不轻,重伤很重”,争议背后是公众的朴素认知与专业术语表达之间的信息差。从法律角度看,“少捕慎诉慎押”是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要求检察机关系统把握批准逮捕、移送起诉、审前羁押等诸多环节,体现的是刑法谦抑审慎的基本要求。所谓“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并非一些人以为的“法外开恩”,而是力求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践行宽严相济,提升司法效率。更通俗地讲,就是要反对“案子还没有查清楚,先把人抓了再说”。舆论担心“不捕”“不诉”导致违法犯罪之人“逍遥法外”,其实大可不必。

  就具体司法实践看,早在2018年,最高检便就此发布过11项检察政策。国内多地也相继出台过类似措施,依法从宽从简办理涉企案件,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可以说,上述一系列举措只是对既有政策价值取向的延续,之所以掀起舆论风浪,很大程度还是在于相关表述的特殊专业性让公众会错了意。而这种客观存在的“知识沟”无疑是一种提醒,那就是相关方面在做好信息发布的同时,跟进解读阐释也十分必要。这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积极反馈,也有助于为相关政策举措更好落实,营造积极舆论环境。

  释疑解惑毕竟需要时间,也意味着沟通成本,诸如此“轻伤”非彼“轻伤”、此“不捕”非真“不捕”等问题,确实容易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在公众对公共事件和重点案件的围观讨论中,这类认知隔膜也可能给相应司法程序的推进带来困扰。这意味着,避免误解、构建共识,专业话语体系需要努力做到与公众认知接轨,最起码不该有太大错位。“用百姓话说专业事”是一方面,与时俱进对相关术语库完善更新,让“法言法语”更接地气,也是未来值得发力的方向。

  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底线,公平正义始终是法治社会追求的价值。在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基础上,做好细节文章,让与民沟通更顺畅,信息解读更有效,实为强化法治信心、夯实社会信任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理解“法言法语”切莫想当然

2023-03-31 07:06 来源:北京日报 高源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