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哲学硕士失业被质疑无用,请勿污名化努力生活的人

2023年03月31日 07:01   来源:红网   左梦凡

  近日,“闪送员陈师傅”陈涛的视频火了。陈涛是2011年从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硕士,曾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在离开新闻业后,陈涛尝试过公关、新媒体、互联网等相关工作。他曾尝试去应聘道士,却因超过35岁被拒。在2022年创业失败后,临近38岁的他在北京当起了外卖员。关于他做外卖员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有人认为可惜的,也有人骂他无用,书白读了。(3月29日 红星新闻)

  在视频火了以后,陈涛主动打电话给导师坦言:“害怕给学校丢脸,希望师弟师妹不要学他”。一个身处艰难的人,还想着给别人提个醒,是一种莫大的勇气和善意,这样的人又怎会是无用之人?

  让陈涛产生情绪表达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自身的:家人不理解他、交不起房租、找工作被嫌年龄大、以及自我否定等。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产生情绪崩溃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这样的宣泄本身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对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淡然感,每个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段艰难期和过渡期,我们都在艰难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仅凭一个人是否赚钱、是否过得精彩判断其价值,那功利化的色彩未免也太过浓墨重彩了些。个人价值的体现也绝非是一个人或小部分群体就可以定义的,个人要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客观地评价自己。

  当很多人看到高校毕业硕士失业的陈涛时,会觉得他辜负了学校的教导。这里,不要忽略了陈涛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说明他可以很好地发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年轻的时候谁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陈涛选择了创业。虽然创业失败了,他也没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从事了外卖员的工作。网友在为之感到惋惜时,是否考虑到了陈涛本身的感受,从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到一个谋生职业,也曾付出了巨大的决心,这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他与自己的生活和解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片深海,我们看不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努力生活的人都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因为他们不曾对生活失望。所以呀!当你将“无用”二字凌驾于努力生活的人头上时,他们会感到难过和迷茫,也会因此产生自我否定。而往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自己的内心,千万不要因为外界的否定而否定自己。我们绝不排斥喜欢稳定生活的人,但是稳定的同时自己的喜好也不用丢,因为它是生活赋予的礼物。

  幸运和嘉奖永远是属于努力生活的群体的。明明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又怎么可以三言两语就概括了别人的人生呢?生活也从来没有辜负过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它只是想给你更合适的。人生很长,别过早地把自己丢失在人海中;人生也很短,好好享受,拒绝迷茫。陌生人,当你遇到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人,不管他在做什么,别“骂”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哲学硕士失业被质疑无用,请勿污名化努力生活的人

2023-03-31 07:01 来源:红网 左梦凡

  近日,“闪送员陈师傅”陈涛的视频火了。陈涛是2011年从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硕士,曾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在离开新闻业后,陈涛尝试过公关、新媒体、互联网等相关工作。他曾尝试去应聘道士,却因超过35岁被拒。在2022年创业失败后,临近38岁的他在北京当起了外卖员。关于他做外卖员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有人认为可惜的,也有人骂他无用,书白读了。(3月29日 红星新闻)

  在视频火了以后,陈涛主动打电话给导师坦言:“害怕给学校丢脸,希望师弟师妹不要学他”。一个身处艰难的人,还想着给别人提个醒,是一种莫大的勇气和善意,这样的人又怎会是无用之人?

  让陈涛产生情绪表达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自身的:家人不理解他、交不起房租、找工作被嫌年龄大、以及自我否定等。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产生情绪崩溃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这样的宣泄本身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对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淡然感,每个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段艰难期和过渡期,我们都在艰难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仅凭一个人是否赚钱、是否过得精彩判断其价值,那功利化的色彩未免也太过浓墨重彩了些。个人价值的体现也绝非是一个人或小部分群体就可以定义的,个人要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客观地评价自己。

  当很多人看到高校毕业硕士失业的陈涛时,会觉得他辜负了学校的教导。这里,不要忽略了陈涛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说明他可以很好地发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年轻的时候谁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陈涛选择了创业。虽然创业失败了,他也没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从事了外卖员的工作。网友在为之感到惋惜时,是否考虑到了陈涛本身的感受,从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到一个谋生职业,也曾付出了巨大的决心,这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他与自己的生活和解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片深海,我们看不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努力生活的人都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因为他们不曾对生活失望。所以呀!当你将“无用”二字凌驾于努力生活的人头上时,他们会感到难过和迷茫,也会因此产生自我否定。而往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自己的内心,千万不要因为外界的否定而否定自己。我们绝不排斥喜欢稳定生活的人,但是稳定的同时自己的喜好也不用丢,因为它是生活赋予的礼物。

  幸运和嘉奖永远是属于努力生活的群体的。明明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又怎么可以三言两语就概括了别人的人生呢?生活也从来没有辜负过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它只是想给你更合适的。人生很长,别过早地把自己丢失在人海中;人生也很短,好好享受,拒绝迷茫。陌生人,当你遇到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人,不管他在做什么,别“骂”他!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