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香火排行榜”污染网络祭祀新风

2023年03月30日 07:29   来源:工人日报   关育兵

  据3月2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有的纵容用户给活人乱建网墓,将网络祭祀变成网络暴力;有的对战犯、反面角色等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一些祭祀平台开始设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纪念馆排名就越高,同时设计了复杂的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让本应严肃的清明祭奠跑偏变味。

  在网络平台创建纪念馆,留下逝者的音容笑貌,为名人先烈献花点蜡,以“云祭祀”的方式追忆故人、寄托哀思,本是清明节祭祀的新风尚,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祭祀陋习,避免资源浪费和火灾隐患,而且能减少人们祭祀时的舟车之劳。相比传统祭祀,网络祭祀有声音、有图像、有文字,可以更好地表达哀思、追念,是一种理想的祭祀方式。

  然而,网络祭祀是好经,却被祭祀平台这个“歪嘴和尚”念歪了。一些祭祀平台可谓丧失了底线和原则,将网络祭祀当作“摇钱树”“聚宝盆”,利用祭祀者的哀思,实施诱导充值、打榜等行为,把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榜一大哥”竞赛,如此,清明也不再清明。祭祀平台向祭祀者收取一定费用,无可厚非,但如同发“国难财”“疫情财”会被唾骂一样,利用祭祀者哀思大发“祭祀财”同样会被口诛笔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祀不是大发横财之机。让网络祭祀平台规范有序运行,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进、发力,既要鼓励开展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也要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为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为划清“红线”“底线”,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建立公益性网络祭祀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广大网民也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对祭祀活动保持应有的敬畏,避免将祭祀活动娱乐化,切记清明文化的内涵是慎终追远,哀思无法物化,真正的怀念应在内心,不在香火。

  “互联网+祭扫”是厚养薄葬、文明低碳拜祭的清明新风,这股新风绝不能被糟粕污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让“香火排行榜”污染网络祭祀新风

2023-03-30 07:29 来源:工人日报 关育兵

  据3月2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有的纵容用户给活人乱建网墓,将网络祭祀变成网络暴力;有的对战犯、反面角色等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一些祭祀平台开始设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纪念馆排名就越高,同时设计了复杂的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让本应严肃的清明祭奠跑偏变味。

  在网络平台创建纪念馆,留下逝者的音容笑貌,为名人先烈献花点蜡,以“云祭祀”的方式追忆故人、寄托哀思,本是清明节祭祀的新风尚,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祭祀陋习,避免资源浪费和火灾隐患,而且能减少人们祭祀时的舟车之劳。相比传统祭祀,网络祭祀有声音、有图像、有文字,可以更好地表达哀思、追念,是一种理想的祭祀方式。

  然而,网络祭祀是好经,却被祭祀平台这个“歪嘴和尚”念歪了。一些祭祀平台可谓丧失了底线和原则,将网络祭祀当作“摇钱树”“聚宝盆”,利用祭祀者的哀思,实施诱导充值、打榜等行为,把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榜一大哥”竞赛,如此,清明也不再清明。祭祀平台向祭祀者收取一定费用,无可厚非,但如同发“国难财”“疫情财”会被唾骂一样,利用祭祀者哀思大发“祭祀财”同样会被口诛笔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祀不是大发横财之机。让网络祭祀平台规范有序运行,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进、发力,既要鼓励开展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也要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为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为划清“红线”“底线”,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建立公益性网络祭祀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广大网民也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对祭祀活动保持应有的敬畏,避免将祭祀活动娱乐化,切记清明文化的内涵是慎终追远,哀思无法物化,真正的怀念应在内心,不在香火。

  “互联网+祭扫”是厚养薄葬、文明低碳拜祭的清明新风,这股新风绝不能被糟粕污染。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