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牙膏能治病”的擦边球不能再打了

2023年03月28日 07:24   来源:工人日报   罗志华

  牙膏可“治牙”“杀幽”?这类虚假宣传将变得难以为继。据3月26日央视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牙膏监督管理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明确了牙膏定义,并且提出牙膏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牙膏市场上依旧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新规为牙膏的功能宣传加上“紧箍”。

  单独为一类普通日常用品出台部门规章,现实中比较罕见。法律给牙膏“开小灶”,很大程度缘于近年来牙膏市场乱象不少,比如,不少牙膏宣称具有防龋防蛀、防牙斑、防牙结石、防牙龈炎、抗菌、止血清火、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甚至稳固牙齿松动等作用,“防幽牙膏”的出现频率更高;在线上销售平台,不乏“医院同款”“医疗渠道专供”“牙医推荐”等宣传,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如此宣传甚至让一些人认为,牙膏几乎可当成药品来使用。

  如此乱象的危害不容低估,治理亦刻不容缓。当“治病”变成牙膏的“附加值”,一些牙膏企业会更心安理得地把价格标高;一些品牌的夸大宣传可能构成对其它品牌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形成“逆淘汰”;虚假宣传可能混淆视听,影响消费者对牙周疾病的认知,甚至可能导致耽搁诊疗。

  强化对牙膏的监管,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与规定。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首次明确,牙膏参照普通化妆品管理,可谓迈出了补齐监管短板的重要一步,对牙膏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如此参照管理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显然有限。

  上述办法明确了牙膏的定义和监管部门,也明确了牙膏及牙膏原料的管理要求,规定了牙膏实行备案管理,并从牙膏的新原料管理、产品备案、标签宣称、功效评价等方面,设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明确了法律责任,划出了更清晰的红线。不难想见,该办法实施后,执法监督和行业自律等都将变得更有章可循,如果有企业再打“治病”的擦边球,也将被依法惩治。

  期待这块短板的补齐,能够让牙膏监管更给力,让牙膏品牌宣传摈弃噱头,回归清洁这一核心功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牙膏能治病”的擦边球不能再打了

2023-03-28 07:24 来源:工人日报 罗志华

  牙膏可“治牙”“杀幽”?这类虚假宣传将变得难以为继。据3月26日央视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牙膏监督管理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明确了牙膏定义,并且提出牙膏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牙膏市场上依旧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新规为牙膏的功能宣传加上“紧箍”。

  单独为一类普通日常用品出台部门规章,现实中比较罕见。法律给牙膏“开小灶”,很大程度缘于近年来牙膏市场乱象不少,比如,不少牙膏宣称具有防龋防蛀、防牙斑、防牙结石、防牙龈炎、抗菌、止血清火、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甚至稳固牙齿松动等作用,“防幽牙膏”的出现频率更高;在线上销售平台,不乏“医院同款”“医疗渠道专供”“牙医推荐”等宣传,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如此宣传甚至让一些人认为,牙膏几乎可当成药品来使用。

  如此乱象的危害不容低估,治理亦刻不容缓。当“治病”变成牙膏的“附加值”,一些牙膏企业会更心安理得地把价格标高;一些品牌的夸大宣传可能构成对其它品牌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形成“逆淘汰”;虚假宣传可能混淆视听,影响消费者对牙周疾病的认知,甚至可能导致耽搁诊疗。

  强化对牙膏的监管,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与规定。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首次明确,牙膏参照普通化妆品管理,可谓迈出了补齐监管短板的重要一步,对牙膏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如此参照管理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显然有限。

  上述办法明确了牙膏的定义和监管部门,也明确了牙膏及牙膏原料的管理要求,规定了牙膏实行备案管理,并从牙膏的新原料管理、产品备案、标签宣称、功效评价等方面,设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明确了法律责任,划出了更清晰的红线。不难想见,该办法实施后,执法监督和行业自律等都将变得更有章可循,如果有企业再打“治病”的擦边球,也将被依法惩治。

  期待这块短板的补齐,能够让牙膏监管更给力,让牙膏品牌宣传摈弃噱头,回归清洁这一核心功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