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创中心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28日 06: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邓达奇 年鹤童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理应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产业基础和创新应用优势,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创中心并不是单一的聚集点,而是由于创新要素的交流、知识的扩散等形成的科技创新区域,其具有功能支配性、结构层次性、空间聚集性、产业高端性与文化包容性等特点。目前,国家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了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明确了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高标准推动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未来,深圳将高标准打造以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实验室聚焦通信、网络和智能三个方向,建设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同时,深圳将大力推进量子、呼吸健康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实现高水平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深圳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圳科创的发展趋势研判

  改革开放40余年,深圳走出了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更孵化出一大批独角兽企业。近日,福布斯中国推出新生代独角兽榜单,2022年中国共有368家企业入围,比上年新增74家。新晋上榜的74家企业中,广东共有19家上榜,新增数量超过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一。深圳新晋上榜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3家,为广东省最多。独角兽企业是世界级创业生态的标志。通常而言,一个城市的独角兽企业越多,代表它的创新能力越强,创业生态越完善。

  数据显示,2022年,珠三角九市GDP合计约10.47万亿元。从研发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两个维度来看,深圳在大湾区中名列前茅。深圳无疑是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势最强劲的城市。2021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累计超过2.1万家,稳居全国城市前列。近年来,深圳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与GDP一同跃升,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高达5.46%,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2021年,在科创成果的产出上,深圳表现突出,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5202件。

  发展较好的城市,科创基础条件也更加完备。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理应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产业基础和创新应用优势,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深圳科创发展存在的挑战和瓶颈

  一是创新生态系统动力有待加强。大学、实验室、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创新元素构成了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深圳综合创新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大院大所不足,与经济体量不符,顶尖高校数量较少等;二是平台载体支撑作用有待强化。深圳建设了国家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等一系列重大平台载体,但是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亟须加强平台载体“抱团式”“组团式”联合攻关的力度,进一步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攻坚突破。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还需加强系统性布局建设,专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也有待加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孵化器在支撑产业发展中未形成“前伸后延”的载体链,尚未实现由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的转变。

  三、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接下来,深圳应瞄准国家战略和产业安全薄弱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构建央地协同、多方联动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

  (一)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为提高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深圳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发展合力。深圳要高质量推进鹏城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强化与中科院等国家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南科大、深大等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全力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靶向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队伍。

  (二)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圳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坚持优势聚焦,分类培育,实施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推动八大未来产业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深圳要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大数据分析+小同行评价”新模式。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要依托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全力争取更多重大科技资源在深圳布局。此外,还应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更为便捷的创新要素出入境监管模式,推行与香港科研规则相衔接的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

  (三)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在平台建设方面,深圳应该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基础研究创新;在高校建设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到基础研究的工作中。企业方面,鼓励处于科技产业前沿的龙头企业参与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去。

  (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

  深圳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还要具有辐射带动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潜力。深圳需要发挥都市圈中心城市作用,联合都市圈其他城市建立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同时,深圳应联合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仪器设备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利用上海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窗口”吸引能力和合肥全国领先的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市群。在全国范围内,深圳需要与北京、成渝等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加强沟通协作,集聚国际顶尖科技资源,获取和转化深圳所需要的特色技术成果。

  (五)面向国家所需,助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建设国家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适时论证一批后备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产生更多前沿科技成果。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支持高校院所主动承接更多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分类培育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六)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发挥区域优势,推动深圳产业链现代化改造,编制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一批高能级科技服务平台,配套设置引导基金和招商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引入、孵化、生产等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开展跨区域创新联动和产业协作。

  (七)着力提升开放创新能力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高交会、西丽湖论坛等平台作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创投中心,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出台支持风投创投的发展政策,建设福田香蜜湖、南山深圳湾、前海桂湾等国际创投集聚区,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资本。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携手香港实施联合政策包,试点实施深港机制衔接的科研管理体制,建设深港联合科技创新园,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和国际规则对接区。推进前海合作区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联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重点实验室落地,促进与港澳创新资源高效对接联通。

  (邓达奇:法学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研究员;年鹤童:法学硕士,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三级法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3-28 06: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邓达奇 年鹤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