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数据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年03月27日 07: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盘和林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报道,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部分,中国近日宣布组建国家数据局。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下,国家数据局的职责将包括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其中也包括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中国向大数据领域前进的努力有了充满希望的开端。

  2020年,中国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次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大数据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中概述了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相关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支持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鼓励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在中国国内设立大数据研发中心;推动大数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划还提到,要建立关于数据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的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四成。“十四五”以来,中国在推动数字经济量的提升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质的发展,数字产业结构、数字治理水平、数实融合、数据要素流通等领域也在有序推进,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数字经济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的过程中,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和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尤其重视通过算法、数据、算力的组合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动力及社会生产力水平。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1年,中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四年间翻了将近3倍。

  当前,中国在数据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例如:数据权属不够明晰、数据交易市场规则缺乏、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尚需完善、数据要素化程度不深等。近年来,多地围绕数据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贵州率先成立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之后北上广深杭等地也跟进建立数交所;多地成立大数据研究院,针对工业、电力、金融等细分产业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可行的应用方案等。但地方政府针对数据要素的制度性探索存在局限性,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形成齐头并进的数据产业发展态势,难以形成大一统的数据流通市场,数据价值分散难以集中。

  因此,国家组建数据局可谓恰逢其时,一是有利于提高国家对数据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用专业化部门来推动数据产业发展;二是通过设置高权限部门协调各方,打通数据链路,实现数据整合,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纵观当前中国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国家数据局的职能预计将主要围绕以下三点:

  其一,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驱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随着生成式AI的出现,未来国与国之间围绕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急需打通数据市场链路,为生成式AI的国产化、自主化创造条件和土壤。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到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而这些基础、生态、能力、环境的建设,必须由一个部门来主导领衔,这个部门就是国家数据局。

  其二,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产权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去,数据市场往往处于“灰黑”地带,包含个人隐私的数据买卖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国家数据局的职能也必然包含构建数据流通和应用的安全环境。一手建章立制,一手形成有效的数据权属登记,进而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

  其三,促进数据的打通和开放。在数字政务方面,既要实现政府数据的打通,又要实现政府数据的开放,在优化政府数据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发挥政府公共数据的要素价值。此前各级政府的数据部门存在权限不足问题,难以在各部门间统筹协调。国家数据局的级别进一步提升、权责更加集中,能够更好地履行相关职责。

  综合来看,组建国家数据局对当前中国数据产业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至关重要,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经济从规模化转向高质化,这既是为了完善优化数据数字产业供给,也是为了形成数字数据生产力,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赋能,有利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助力。

  (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盘和林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国数据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03-27 07: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盘和林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报道,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部分,中国近日宣布组建国家数据局。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下,国家数据局的职责将包括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其中也包括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中国向大数据领域前进的努力有了充满希望的开端。

  2020年,中国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次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大数据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中概述了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相关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支持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鼓励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在中国国内设立大数据研发中心;推动大数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划还提到,要建立关于数据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的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四成。“十四五”以来,中国在推动数字经济量的提升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质的发展,数字产业结构、数字治理水平、数实融合、数据要素流通等领域也在有序推进,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数字经济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的过程中,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和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尤其重视通过算法、数据、算力的组合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动力及社会生产力水平。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1年,中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四年间翻了将近3倍。

  当前,中国在数据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例如:数据权属不够明晰、数据交易市场规则缺乏、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尚需完善、数据要素化程度不深等。近年来,多地围绕数据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贵州率先成立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之后北上广深杭等地也跟进建立数交所;多地成立大数据研究院,针对工业、电力、金融等细分产业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可行的应用方案等。但地方政府针对数据要素的制度性探索存在局限性,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形成齐头并进的数据产业发展态势,难以形成大一统的数据流通市场,数据价值分散难以集中。

  因此,国家组建数据局可谓恰逢其时,一是有利于提高国家对数据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用专业化部门来推动数据产业发展;二是通过设置高权限部门协调各方,打通数据链路,实现数据整合,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纵观当前中国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国家数据局的职能预计将主要围绕以下三点:

  其一,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驱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随着生成式AI的出现,未来国与国之间围绕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急需打通数据市场链路,为生成式AI的国产化、自主化创造条件和土壤。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到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而这些基础、生态、能力、环境的建设,必须由一个部门来主导领衔,这个部门就是国家数据局。

  其二,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产权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去,数据市场往往处于“灰黑”地带,包含个人隐私的数据买卖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国家数据局的职能也必然包含构建数据流通和应用的安全环境。一手建章立制,一手形成有效的数据权属登记,进而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

  其三,促进数据的打通和开放。在数字政务方面,既要实现政府数据的打通,又要实现政府数据的开放,在优化政府数据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发挥政府公共数据的要素价值。此前各级政府的数据部门存在权限不足问题,难以在各部门间统筹协调。国家数据局的级别进一步提升、权责更加集中,能够更好地履行相关职责。

  综合来看,组建国家数据局对当前中国数据产业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至关重要,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经济从规模化转向高质化,这既是为了完善优化数据数字产业供给,也是为了形成数字数据生产力,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赋能,有利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助力。

  (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盘和林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