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古镇风貌千篇一律的背后

2023年03月27日 07: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记

  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不知何时起,古镇渐渐“长得”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据3月25日“光明日报”公众号报道: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高达99%。

  “查重率”99%是个让人讶然的数字。游客到古镇想去“沉浸式体验”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从建筑到美食,再到景观与氛围,本应都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镌刻着本地文化烙印。但正如我们切身感受到的,在这些千篇一律“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里,游客看到、吃到、玩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流水线上相似的产品。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小镇,别无二致。

  出现这样的状况,概而言之,其一是地方职能部门的懒惰。为数众多或改造而来或新建而来的古镇,往往都有地方管理者从整体规划,到财政投入,再到后期管理介入的身影。但杂糅着促进消费、传承文化多重目的而勃兴的古镇,不能只是一“扩”了之、一“建”了之。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如何嫁接本地文化、呈现非遗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如何活起来、火起来,显然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不断付出努力。

  其二是开发经营者的懒惰。古镇开发建设,需要有对本地历史文化和当地先民生活的高度尊重,充分挖掘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不断完善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体验。只知卖货、不懂传承,没有创意、只有跟风,也许可能会博一些眼球、赚一些快钱,但短期红利后,最终很可能被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游客抛弃。

  跳出雷同,在规划、建设和经营的全过程用心用情用力,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持久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才是古镇开发建设的根本。如此这般,需要相关各方及时反思,迅捷行动,大力纠偏。(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古镇风貌千篇一律的背后

2023-03-27 07: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记

  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不知何时起,古镇渐渐“长得”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据3月25日“光明日报”公众号报道: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高达99%。

  “查重率”99%是个让人讶然的数字。游客到古镇想去“沉浸式体验”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从建筑到美食,再到景观与氛围,本应都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镌刻着本地文化烙印。但正如我们切身感受到的,在这些千篇一律“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里,游客看到、吃到、玩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流水线上相似的产品。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小镇,别无二致。

  出现这样的状况,概而言之,其一是地方职能部门的懒惰。为数众多或改造而来或新建而来的古镇,往往都有地方管理者从整体规划,到财政投入,再到后期管理介入的身影。但杂糅着促进消费、传承文化多重目的而勃兴的古镇,不能只是一“扩”了之、一“建”了之。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如何嫁接本地文化、呈现非遗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如何活起来、火起来,显然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不断付出努力。

  其二是开发经营者的懒惰。古镇开发建设,需要有对本地历史文化和当地先民生活的高度尊重,充分挖掘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不断完善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体验。只知卖货、不懂传承,没有创意、只有跟风,也许可能会博一些眼球、赚一些快钱,但短期红利后,最终很可能被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游客抛弃。

  跳出雷同,在规划、建设和经营的全过程用心用情用力,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持久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才是古镇开发建设的根本。如此这般,需要相关各方及时反思,迅捷行动,大力纠偏。(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