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莫因“佛系”表象一叶障目

2023年03月22日 08:07   来源:红网   刘佳

  数据显示,今年来,寺庙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其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以2月一周末为例,寺庙景区门票日均订单量较上周增长150%,而主题乐园的门票增幅为75%。寺庙周边如护身符、十八籽热销。网友表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3月21日 青州广电)

  寺庙作为烧香拜佛的清净之地,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常去的场所。可近年来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寺庙里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在寺庙烧香祷告之外,也会在庙内拍照打卡,购买佛珠等物品,俨然有“佛系化”的趋势。对此现象,有媒体锐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这话不免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年轻人去寺庙求神拜佛就是不上进的表现吗?当代年轻人的寺庙之行未必就是躲避现实,不妨将它理解为现如今的一种作为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的新型娱乐方式。

  作为新时代浪潮的推动者,年轻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与国家的重任,而“奋斗”就是青春的底色,我们当然义不容辞。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已经出现了00后的身影,向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伴随着肩上重任,以及生活中琐碎的压力,许多年轻人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不免会感到劳累,除了在电子产品之外找到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现实生活中的快节奏生活似乎没有容量向他们提供一方安静的休憩港湾。自然而然地,平静古朴、环境优美的“慢节奏”寺庙就成为了年轻人“打卡”的地点。

  再者,年轻人去寺庙本意只是寻求短暂的休息,并非长久的“不上进”。与其关注年轻人缘何去寺庙,不如看看他们求什么。不少人坦言,在学校学习会有对于未来选择的不确定,或是在工作之后会面对来自职场的困扰、来自父母的催婚等诸如此类的压力,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年轻人自己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萦绕在心头的烦恼就演化成为了年轻人群体的迷茫。他们所谓的“拜佛”或许只是宣泄压力的无奈之举,希望自己能够诸事顺利、遇难成祥,而后收拾好心情,在生活中整饬自己再出发。期待美好本是人之常情,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年轻人对于排遣压力的态度和行动,不应贸然定论。

  我们除却工作和上学的时间之外,休闲娱乐亦是为了更好地为前者服务。我们作为年轻人,责无旁贷要践行奋斗的时代主题,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但是偶尔还需要让运转的自己“停一停”,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一味地提倡奋斗而看不见人们的休闲需求是不可取的,也请正视年轻人除了奋斗之外的生活方式,莫因“佛系”表象一叶障目。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莫因“佛系”表象一叶障目

2023-03-22 08:07 来源:红网 刘佳

  数据显示,今年来,寺庙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其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以2月一周末为例,寺庙景区门票日均订单量较上周增长150%,而主题乐园的门票增幅为75%。寺庙周边如护身符、十八籽热销。网友表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3月21日 青州广电)

  寺庙作为烧香拜佛的清净之地,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常去的场所。可近年来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寺庙里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在寺庙烧香祷告之外,也会在庙内拍照打卡,购买佛珠等物品,俨然有“佛系化”的趋势。对此现象,有媒体锐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这话不免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年轻人去寺庙求神拜佛就是不上进的表现吗?当代年轻人的寺庙之行未必就是躲避现实,不妨将它理解为现如今的一种作为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的新型娱乐方式。

  作为新时代浪潮的推动者,年轻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与国家的重任,而“奋斗”就是青春的底色,我们当然义不容辞。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已经出现了00后的身影,向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伴随着肩上重任,以及生活中琐碎的压力,许多年轻人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不免会感到劳累,除了在电子产品之外找到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现实生活中的快节奏生活似乎没有容量向他们提供一方安静的休憩港湾。自然而然地,平静古朴、环境优美的“慢节奏”寺庙就成为了年轻人“打卡”的地点。

  再者,年轻人去寺庙本意只是寻求短暂的休息,并非长久的“不上进”。与其关注年轻人缘何去寺庙,不如看看他们求什么。不少人坦言,在学校学习会有对于未来选择的不确定,或是在工作之后会面对来自职场的困扰、来自父母的催婚等诸如此类的压力,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年轻人自己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萦绕在心头的烦恼就演化成为了年轻人群体的迷茫。他们所谓的“拜佛”或许只是宣泄压力的无奈之举,希望自己能够诸事顺利、遇难成祥,而后收拾好心情,在生活中整饬自己再出发。期待美好本是人之常情,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年轻人对于排遣压力的态度和行动,不应贸然定论。

  我们除却工作和上学的时间之外,休闲娱乐亦是为了更好地为前者服务。我们作为年轻人,责无旁贷要践行奋斗的时代主题,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但是偶尔还需要让运转的自己“停一停”,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一味地提倡奋斗而看不见人们的休闲需求是不可取的,也请正视年轻人除了奋斗之外的生活方式,莫因“佛系”表象一叶障目。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