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导游因骂游客被顶格处罚带来的警示

2023年03月21日 08:43   来源:工人日报   张淳艺

  据3月19日《三亚日报》报道,近日,网络上的一则“海南三亚一导游疑因游客未购物而大骂游客”的视频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涉事导游“白白伺候你们几天”“屁股像插火箭一样”等雷言雷语,让很多网友感到不适。随后,海口市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表示网友反映的情况属实,根据旅游法,对涉事旅行社罚款30万元,吊销涉事导游的导游证并对其顶格行政处罚5万元,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导游证或者从事旅行社业务。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通知,对不合理低价游、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现象加强监管。旅游法也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导游管理办法》则指出,导游在执业过程中不得以殴打、弃置、限制活动自由、恐吓、侮辱、咒骂等方式,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另行付费等消费项目。

  尽管如此,不合理低价游乱象仍屡禁不止,导致导游和游客之间的矛盾冲突频发。比如,前不久,广西桂林一导游因未达购物标准不给游客房卡的视频引发关注。涉事旅行社、导游被当地立案调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违法成本过低,同时维权不易,“民不告,官不究”。

  在不合理低价游频发及导游动辄“出口成脏”的现实背景下,涉事导游被顶格处罚,具有警示意义。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旅游业迎来复苏的黄金期,游客的出行和消费体验,关乎地方形象与口碑,遏制部分旅行社和导游唯利是图的“冲动”和行动,对发展全局而言,亦非小事。

  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通过明察暗访、系统监控、投诉举报等方式,全面收集涉嫌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线索。一经查实,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该处罚的处罚,该停业的停业,该吊销资质的吊销资质,以儆效尤。同时,要引导旅行社规范经营,摒弃低价引流模式。在这起事件中,涉事旅行社工作人员坦言“导游是没有工资的,游客如果能买点东西,对导游来说是有提成的,如果没买,那么导游就一分钱没有。”这一畸形经营模式在旅游行业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强迫购物行为。所以,如何帮助有关行业建立完善导游增收机制,值得思考。

  “顶格处罚”应给所有地方的旅游业敲响警钟。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些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行为会自毁前程,什么样的行为会收获发展,不该是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导游因骂游客被顶格处罚带来的警示

2023-03-21 08:43 来源:工人日报 张淳艺

  据3月19日《三亚日报》报道,近日,网络上的一则“海南三亚一导游疑因游客未购物而大骂游客”的视频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涉事导游“白白伺候你们几天”“屁股像插火箭一样”等雷言雷语,让很多网友感到不适。随后,海口市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表示网友反映的情况属实,根据旅游法,对涉事旅行社罚款30万元,吊销涉事导游的导游证并对其顶格行政处罚5万元,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导游证或者从事旅行社业务。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通知,对不合理低价游、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现象加强监管。旅游法也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导游管理办法》则指出,导游在执业过程中不得以殴打、弃置、限制活动自由、恐吓、侮辱、咒骂等方式,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另行付费等消费项目。

  尽管如此,不合理低价游乱象仍屡禁不止,导致导游和游客之间的矛盾冲突频发。比如,前不久,广西桂林一导游因未达购物标准不给游客房卡的视频引发关注。涉事旅行社、导游被当地立案调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违法成本过低,同时维权不易,“民不告,官不究”。

  在不合理低价游频发及导游动辄“出口成脏”的现实背景下,涉事导游被顶格处罚,具有警示意义。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旅游业迎来复苏的黄金期,游客的出行和消费体验,关乎地方形象与口碑,遏制部分旅行社和导游唯利是图的“冲动”和行动,对发展全局而言,亦非小事。

  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通过明察暗访、系统监控、投诉举报等方式,全面收集涉嫌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线索。一经查实,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该处罚的处罚,该停业的停业,该吊销资质的吊销资质,以儆效尤。同时,要引导旅行社规范经营,摒弃低价引流模式。在这起事件中,涉事旅行社工作人员坦言“导游是没有工资的,游客如果能买点东西,对导游来说是有提成的,如果没买,那么导游就一分钱没有。”这一畸形经营模式在旅游行业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强迫购物行为。所以,如何帮助有关行业建立完善导游增收机制,值得思考。

  “顶格处罚”应给所有地方的旅游业敲响警钟。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些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行为会自毁前程,什么样的行为会收获发展,不该是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