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培勇:宏观政策配置需统筹发展和安全

2023年03月20日 08: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要贯穿于经济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宏观政策配置也不例外。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恰当地配置好宏观政策,回答好三个互为关联的涉及宏观政策配置的基本问题。

  宏观政策配置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一些宏观政策的分析报告,通常关注的主要是政策效益,而很少关注政策成本。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举凡政策实施,总要付出相应代价去实现政策目标。其原则和底线,无论就全局还是局部而论,政策效益终归要大于政策成本。因此,有关宏观政策的抉择应当做成本效益分析,把所有相关的成本和效益计算清楚。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评估政策得失,以此为基础,确定该做什么、该做到什么程度。

  宏观政策配置需要设成本底线。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宏观政策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风险呈现点多面广、关联性联动性强、处置应对窗口期短、临机决断要求高、分寸火候拿捏难等特点。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所谓坚持底线思维,是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取政策目标实现,特别是要把财政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我们所面临的所有安全事项中,财政安全是最具底线意义的安全。要在着力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守护好财政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确保2023年第一季度财政政策力度同2022年第四季度衔接,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跳出当期看长远,从最坏处着眼,为应对未来的突发事件和可能的困难预留足够的财政空间。总体上看,对财政赤字应当心存敬畏,对财政风险必须高度戒备,以不危及安全为底线,把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宏观政策配置不能包打天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交织,解决问题既要靠政策安排,又要靠制度变革。宏观政策不是万应灵药。面对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要坚持改革行动和政策安排并重,以改革为主。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这来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衰而能兴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来源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而要把韧性和潜力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改革行动。因此,当前特别要注意不能以财政政策包打天下,要坚持政策的归政策、改革的归改革,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总之,宏观政策配置需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要坚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宏观政策配置熨平宏观经济波动,为发展创造稳定、安全、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形成全面可靠的发展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 高培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高培勇:宏观政策配置需统筹发展和安全

2023-03-20 08: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要贯穿于经济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宏观政策配置也不例外。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恰当地配置好宏观政策,回答好三个互为关联的涉及宏观政策配置的基本问题。

  宏观政策配置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一些宏观政策的分析报告,通常关注的主要是政策效益,而很少关注政策成本。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举凡政策实施,总要付出相应代价去实现政策目标。其原则和底线,无论就全局还是局部而论,政策效益终归要大于政策成本。因此,有关宏观政策的抉择应当做成本效益分析,把所有相关的成本和效益计算清楚。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评估政策得失,以此为基础,确定该做什么、该做到什么程度。

  宏观政策配置需要设成本底线。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宏观政策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风险呈现点多面广、关联性联动性强、处置应对窗口期短、临机决断要求高、分寸火候拿捏难等特点。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所谓坚持底线思维,是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取政策目标实现,特别是要把财政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我们所面临的所有安全事项中,财政安全是最具底线意义的安全。要在着力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守护好财政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确保2023年第一季度财政政策力度同2022年第四季度衔接,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跳出当期看长远,从最坏处着眼,为应对未来的突发事件和可能的困难预留足够的财政空间。总体上看,对财政赤字应当心存敬畏,对财政风险必须高度戒备,以不危及安全为底线,把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宏观政策配置不能包打天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交织,解决问题既要靠政策安排,又要靠制度变革。宏观政策不是万应灵药。面对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要坚持改革行动和政策安排并重,以改革为主。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这来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衰而能兴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来源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而要把韧性和潜力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改革行动。因此,当前特别要注意不能以财政政策包打天下,要坚持政策的归政策、改革的归改革,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总之,宏观政策配置需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要坚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宏观政策配置熨平宏观经济波动,为发展创造稳定、安全、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形成全面可靠的发展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 高培勇)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