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P图侮辱女性被开除学籍:打击“黄谣”需有更多方案

2023年03月20日 07:17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3月17日晚,网络平台出现苏州大学一名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的网帖,引发社会关注。该校一名男生多次将女性同学、好友发在朋友圈的照片发到色情网站上,并恶意P图和“造黄谣”。19日凌晨,苏州大学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我校学生赵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3月19日极目新闻)

  恶意P图、“造黄谣”侮辱,此等恶行招致“开除学籍”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复盘此事来龙去脉,受害者所遭遇的不幸,令人气愤。与此同时,几位涉事女生在维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被恶意P图的数名受害者通过交叉核对共同好友锁定嫌疑人,并单刀直入与嫌疑人通话,严正交涉、积累证据,直至通过社交平台公开陈情、获取支持,称得上是有勇有谋。从最终结果看,善恶终有报,着实大快人心。

  梳理以往的案例,“造黄谣”所引发的悲剧,不在少数,此次苏州大学的这一事件,算是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其实,能得到相对较好的结果,也算有些“侥幸”成分。

  首先,相关图片是发在外网、暗网的线上色情社区,其尚未在大众网络空间内广泛传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没失控;再者,“P的黄图”破绽百出,只需出具“原图”稍加比照,在技术层面很容易被戳穿、被证伪;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被卷入事态的几名受害者,很早就找到彼此,而且所采取的策略得当。

  对比几起典型的“造黄谣”事件,越是剖析上述的种种“侥幸”,就越是感受到一种“后怕”。试想一下,若是没有这些“巧合因素”的作用,此事又会迎来何种结局?在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一事中,某些网友无端生事、借“图”发挥、意淫造谣,受害者被推向深渊,经过一番“恶斗”之后,好不容易才回归正常生活;在“粉发女孩”事件中,营销号更是如法炮制,对着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写小作文”无中生有、搬弄是非,在公共舆论场域内掀起了巨浪,最终把女孩逼上绝路。

  同样是“造黄谣”,其组织方式、传播场域、加害对象不同,后果可能迥然不同。比如说,“写作文”式的“造黄谣”,相比于P黄图发黄网,就更难被“辟谣澄清”。在前一种情景下,受害者往往会陷入百口莫辩“有劲使不出”的无力感中;再比如,在那种所谓热图“反转”、正能量“坍塌”的“黄谣”衍生套路中,原本正向的流量,瞬间就转向、逆流——事件的主人公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莫名其妙被撕咬、吞噬。

  恶意P图侮辱女性被开除学籍,这是受害者个体抗争的胜利,不能说是“反黄谣”“反网暴”集体性、社会性的胜利。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个案总结经验,尽快建构起覆盖一切“黄谣”的有效甄别、阻断、查处与“救济受害者”的标准化响应机制。守护公民尊严、打击“黄谣”流毒,我们要的是“万无一失”,而非侥幸得胜。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P图侮辱女性被开除学籍:打击“黄谣”需有更多方案

2023-03-20 07:17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3月17日晚,网络平台出现苏州大学一名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的网帖,引发社会关注。该校一名男生多次将女性同学、好友发在朋友圈的照片发到色情网站上,并恶意P图和“造黄谣”。19日凌晨,苏州大学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我校学生赵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3月19日极目新闻)

  恶意P图、“造黄谣”侮辱,此等恶行招致“开除学籍”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复盘此事来龙去脉,受害者所遭遇的不幸,令人气愤。与此同时,几位涉事女生在维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被恶意P图的数名受害者通过交叉核对共同好友锁定嫌疑人,并单刀直入与嫌疑人通话,严正交涉、积累证据,直至通过社交平台公开陈情、获取支持,称得上是有勇有谋。从最终结果看,善恶终有报,着实大快人心。

  梳理以往的案例,“造黄谣”所引发的悲剧,不在少数,此次苏州大学的这一事件,算是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其实,能得到相对较好的结果,也算有些“侥幸”成分。

  首先,相关图片是发在外网、暗网的线上色情社区,其尚未在大众网络空间内广泛传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没失控;再者,“P的黄图”破绽百出,只需出具“原图”稍加比照,在技术层面很容易被戳穿、被证伪;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被卷入事态的几名受害者,很早就找到彼此,而且所采取的策略得当。

  对比几起典型的“造黄谣”事件,越是剖析上述的种种“侥幸”,就越是感受到一种“后怕”。试想一下,若是没有这些“巧合因素”的作用,此事又会迎来何种结局?在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一事中,某些网友无端生事、借“图”发挥、意淫造谣,受害者被推向深渊,经过一番“恶斗”之后,好不容易才回归正常生活;在“粉发女孩”事件中,营销号更是如法炮制,对着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写小作文”无中生有、搬弄是非,在公共舆论场域内掀起了巨浪,最终把女孩逼上绝路。

  同样是“造黄谣”,其组织方式、传播场域、加害对象不同,后果可能迥然不同。比如说,“写作文”式的“造黄谣”,相比于P黄图发黄网,就更难被“辟谣澄清”。在前一种情景下,受害者往往会陷入百口莫辩“有劲使不出”的无力感中;再比如,在那种所谓热图“反转”、正能量“坍塌”的“黄谣”衍生套路中,原本正向的流量,瞬间就转向、逆流——事件的主人公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莫名其妙被撕咬、吞噬。

  恶意P图侮辱女性被开除学籍,这是受害者个体抗争的胜利,不能说是“反黄谣”“反网暴”集体性、社会性的胜利。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个案总结经验,尽快建构起覆盖一切“黄谣”的有效甄别、阻断、查处与“救济受害者”的标准化响应机制。守护公民尊严、打击“黄谣”流毒,我们要的是“万无一失”,而非侥幸得胜。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