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有“用户思维”

2023年03月17日 08:56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每一项服务的最终评定者都是具体的用户,善于倾听用户想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方法、重视反馈,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自觉,正是治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可能技术层面确有一万个“没法办”的理由,但价值层面的“应该办”,就是迎难而上的决定性动机。是挑头干还是踢皮球,是动真碰硬还是敷衍了事,衡量的是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影响的是问题的解决效率,也决定了最终收获的是掌声还是吐槽。

  今年1-2月经济数据日前出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为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向好趋势,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方案,重点都不约而同聚焦在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上。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一直被认为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培育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各级政府立足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当好“店小二”,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为经营主体减负鼓劲,收到了显著效果。但若继续往细处、小处、深处探究,“痛点”“堵点”也有不少。比如,看似办事路径通畅,却若隐若现存在“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再如,重复多头执法、动辄调研考察,说是全方位关心,实则频繁打扰;还有一说到送服务、派礼包,惠及的多是大企业、重点企业,对最需要帮助的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关注还很不够……“平常时候隔岸相望,遇上事了一哄而上”,一些政策效用没能最大化,有时候甚至事与愿违,这样的现象值得深思。

  优化营商环境是社会共识,供需屡有错配也是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恐怕还在思想认识上,不善换位思考,缺少“用户思维”,政策举措没有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每一项服务的最终评定者都是具体的用户,善于倾听用户想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方法、重视反馈,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自觉,正是治理者所必须具备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行业竞争变幻莫测,市场发展各个维度所展现出的复杂性空前。仅靠在办公室拍脑瓜,或是“于己方便”出政策,很可能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流于空文。而当营商环境无法满足期待,优化举措总是隔靴搔痒,对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和预期也是不必要的损耗。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言:没有市场主体这个“真正主角”,市场经济就会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着眼现实痛点,坚持“用户思维”打造懂企业的政府,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企业走访,解难题、办实事;坚持精准有效、分类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总想着“一张药方管到底”;就要做到一视同仁、落实服务,不因企业性质有异而异、项目大小而有差别等,“看人下菜碟”……多一些“企业群众”视角,对于用户心存什么想法、期待什么方案“心里透亮”,这才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举世瞩目。在高起点上再优化,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难题,或是利益掣肘,或是历史遗留,或是复杂敏感,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更巨大的努力、更巧妙的施策。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做好“多难选择”,越能彰显初心底色。可能技术层面确有一万个“没法办”的理由,但价值层面的“应该办”,就是迎难而上的决定性动机。具体工作中,当企业反映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是挑头干还是踢皮球,是动真碰硬还是敷衍了事,衡量的是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影响的是问题的解决效率,也决定了最终收获的是掌声还是吐槽。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客观困难,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曾有干部提出过一种“有解思维”,主要就是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所谓“高手在民间”,“最强大脑”往往来自基层一线,治理者们迈开步子、深入“江湖”,真正亲身体验,才能浓缩出智慧结晶。当然,可能有的问题确实存在系统性症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拿出“大禹治水”的智慧,“愚公移山”的劲头,“精卫填海”的坚持,问题一定会一点点解决。

  山一程,水一程,劈波斩浪启新程。干事创业永远只有进行时,稳中向好的态势催促新一轮的耕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其在风雨洗礼中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实。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有“用户思维”

2023-03-17 08:56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每一项服务的最终评定者都是具体的用户,善于倾听用户想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方法、重视反馈,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自觉,正是治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可能技术层面确有一万个“没法办”的理由,但价值层面的“应该办”,就是迎难而上的决定性动机。是挑头干还是踢皮球,是动真碰硬还是敷衍了事,衡量的是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影响的是问题的解决效率,也决定了最终收获的是掌声还是吐槽。

  今年1-2月经济数据日前出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为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向好趋势,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方案,重点都不约而同聚焦在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上。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一直被认为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培育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各级政府立足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当好“店小二”,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为经营主体减负鼓劲,收到了显著效果。但若继续往细处、小处、深处探究,“痛点”“堵点”也有不少。比如,看似办事路径通畅,却若隐若现存在“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再如,重复多头执法、动辄调研考察,说是全方位关心,实则频繁打扰;还有一说到送服务、派礼包,惠及的多是大企业、重点企业,对最需要帮助的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关注还很不够……“平常时候隔岸相望,遇上事了一哄而上”,一些政策效用没能最大化,有时候甚至事与愿违,这样的现象值得深思。

  优化营商环境是社会共识,供需屡有错配也是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恐怕还在思想认识上,不善换位思考,缺少“用户思维”,政策举措没有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每一项服务的最终评定者都是具体的用户,善于倾听用户想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方法、重视反馈,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自觉,正是治理者所必须具备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行业竞争变幻莫测,市场发展各个维度所展现出的复杂性空前。仅靠在办公室拍脑瓜,或是“于己方便”出政策,很可能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流于空文。而当营商环境无法满足期待,优化举措总是隔靴搔痒,对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和预期也是不必要的损耗。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言:没有市场主体这个“真正主角”,市场经济就会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着眼现实痛点,坚持“用户思维”打造懂企业的政府,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企业走访,解难题、办实事;坚持精准有效、分类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总想着“一张药方管到底”;就要做到一视同仁、落实服务,不因企业性质有异而异、项目大小而有差别等,“看人下菜碟”……多一些“企业群众”视角,对于用户心存什么想法、期待什么方案“心里透亮”,这才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举世瞩目。在高起点上再优化,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难题,或是利益掣肘,或是历史遗留,或是复杂敏感,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更巨大的努力、更巧妙的施策。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做好“多难选择”,越能彰显初心底色。可能技术层面确有一万个“没法办”的理由,但价值层面的“应该办”,就是迎难而上的决定性动机。具体工作中,当企业反映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是挑头干还是踢皮球,是动真碰硬还是敷衍了事,衡量的是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影响的是问题的解决效率,也决定了最终收获的是掌声还是吐槽。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客观困难,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曾有干部提出过一种“有解思维”,主要就是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所谓“高手在民间”,“最强大脑”往往来自基层一线,治理者们迈开步子、深入“江湖”,真正亲身体验,才能浓缩出智慧结晶。当然,可能有的问题确实存在系统性症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拿出“大禹治水”的智慧,“愚公移山”的劲头,“精卫填海”的坚持,问题一定会一点点解决。

  山一程,水一程,劈波斩浪启新程。干事创业永远只有进行时,稳中向好的态势催促新一轮的耕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其在风雨洗礼中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实。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