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近视防控背后的“智商税”

2023年03月17日 08:44   来源:燕赵晚报   苑广阔

  当前,近视防控机构生意火爆,但不少家长吐槽被“套路”。部分商家通过渲染“近视焦虑”、虚假广告宣传等兜售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效果存疑,有的还有危害健康的风险。(3月16日《北京晚报》)

  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现近视问题。偏偏现在的孩子由于学业负担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频率过高、时间过长等问题,很容易就出现近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机构宣称使用他们的高端仪器或治疗方法,可以对孩子近视带来防控作用,甚至说可以治疗近视,降低近视的程度,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愿意一试。

  结果这一试,钱花了,时间花了,最后却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尤其是一些近视防控机构,先是通过各种宣传,洗脑,在家长面前营造一种“近视焦虑”,让家长认为孩子的近视问题如果不尽快得到控制和治疗,未来的大好前途将毁于一旦,吓得家长匆忙下单。这时候,近视防控机构天价“疗程费”,就会狠狠地咬家长一口。

  而当家长觉得治疗没有效果,讨要说法的时候,反而会被倒打一耙,认为是家长或孩子没有配合机构好好进行防控治疗,要想退钱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家长才知道到自己可能被人忽悠了,但是也晚了,这样的近视防控机构,本来也没有指望能够有回头客,他们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收割完这一茬韭菜,他们又去寻找新的一茬韭菜。

  家长们需要明白的是,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视形成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防控主要围绕这两大点进行科普宣教,比如优生优育,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照明环境、合理饮食、睡眠充足等。反倒是这些不花钱的方式方法,对近视防控最有价值和意义。如果有人向你吹嘘什么玄而又玄的科技术语,做出什么治愈率有多高的承诺,那么八成都是在忽悠人,最好是提高警惕,敬而远之。

  对于社会上一些近视防控机构忽悠广大家长,拼命收割家长“智商税”的做法,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畅通举报渠道,促进近视防控市场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谨防近视防控背后的“智商税”

2023-03-17 08:44 来源:燕赵晚报 苑广阔

  当前,近视防控机构生意火爆,但不少家长吐槽被“套路”。部分商家通过渲染“近视焦虑”、虚假广告宣传等兜售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效果存疑,有的还有危害健康的风险。(3月16日《北京晚报》)

  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现近视问题。偏偏现在的孩子由于学业负担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频率过高、时间过长等问题,很容易就出现近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机构宣称使用他们的高端仪器或治疗方法,可以对孩子近视带来防控作用,甚至说可以治疗近视,降低近视的程度,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愿意一试。

  结果这一试,钱花了,时间花了,最后却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尤其是一些近视防控机构,先是通过各种宣传,洗脑,在家长面前营造一种“近视焦虑”,让家长认为孩子的近视问题如果不尽快得到控制和治疗,未来的大好前途将毁于一旦,吓得家长匆忙下单。这时候,近视防控机构天价“疗程费”,就会狠狠地咬家长一口。

  而当家长觉得治疗没有效果,讨要说法的时候,反而会被倒打一耙,认为是家长或孩子没有配合机构好好进行防控治疗,要想退钱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家长才知道到自己可能被人忽悠了,但是也晚了,这样的近视防控机构,本来也没有指望能够有回头客,他们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收割完这一茬韭菜,他们又去寻找新的一茬韭菜。

  家长们需要明白的是,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视形成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防控主要围绕这两大点进行科普宣教,比如优生优育,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照明环境、合理饮食、睡眠充足等。反倒是这些不花钱的方式方法,对近视防控最有价值和意义。如果有人向你吹嘘什么玄而又玄的科技术语,做出什么治愈率有多高的承诺,那么八成都是在忽悠人,最好是提高警惕,敬而远之。

  对于社会上一些近视防控机构忽悠广大家长,拼命收割家长“智商税”的做法,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畅通举报渠道,促进近视防控市场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