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像打击毒品一样治理“迷药”产业链

2023年03月17日 08:37   来源:光明网   王钟的

  一闻就昏迷,一喝就失忆,服下后乖乖听话……3?15前夕,记者卧底调查“迷药”产业链,发现电商平台上仍有不少药贩子将各类“迷药”伪装成香烟糖果饮料隐蔽出售,卖家还给买家详细讲解如何收拾现场脱罪。经记者调查举报,这些药贩子正被查处。

  给人下了“迷药”以后对方乖乖听话,这些在犯罪片里出现的情节,竟然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轻松成为现实,无疑令人忧心。在类似“迷药”案件中,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因此受到身体伤害和隐私权利的侵害,如果药物毒性较大或是剂量过大,甚至会威胁生命。

  根据报道,网上叫卖的“迷药”多是精神类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一旦被滥用,非但不能起到治病的效果,还会危害服用者健康。因此,国家对药品使用有着严格的管控规则,对于精神类药物更出台专门规定。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对相关药品的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提出具体要求,对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设置严格规定。例如,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定点经营制度,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等。

  有的“迷药”可能不具备成瘾性,暂时不在毒品的管制范围内。但是,不知情者服用“迷药”以后受到的伤害,同样不能被忽视。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必要像打击毒品一样治理“迷药”产业链,让实施违法犯罪人员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与毒品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地下有所区别,精神类药品的生产是合法的,但会在流通环节产生被人滥用的问题。有的可能是生产企业和中间商管理不严格,导致本该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品流入地下黑市,也有可能是药贩子通过去医院“骗药”后转手倒卖,或直接利用经营诊所或精神病医院出货。

  此外,曾有媒体梳理公开案例,发现通过进境邮递渠道,伪装成钙片、酵素等物品非法邮寄精神药品氟硝西泮的案件多发,通过“互联网+物流寄递”进行的类似活动也明显增多。换言之,精神类药品的非法流通渠道非常复杂,需要多管齐下,仔细排查各个环节,切断任何可能的流通链条。

  目前,尽管在平台上明目张胆出售“迷药”的现象已经不多,但还有药贩子巧立名目,以不相关的商品名称贩卖药品,比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把“迷药”伪装成壁画出售。对此,平台要加大技术监控力度,比如增加关键词检测功能,对于触发敏感信息的交易,及时介入处置。

  规范管制药品流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不把“迷药”当玩笑看,进一步划清红线和底线,并不断提高违法成本,“迷药”乱象才有望得到缓解。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像打击毒品一样治理“迷药”产业链

2023-03-17 08:37 来源:光明网 王钟的

  一闻就昏迷,一喝就失忆,服下后乖乖听话……3?15前夕,记者卧底调查“迷药”产业链,发现电商平台上仍有不少药贩子将各类“迷药”伪装成香烟糖果饮料隐蔽出售,卖家还给买家详细讲解如何收拾现场脱罪。经记者调查举报,这些药贩子正被查处。

  给人下了“迷药”以后对方乖乖听话,这些在犯罪片里出现的情节,竟然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轻松成为现实,无疑令人忧心。在类似“迷药”案件中,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因此受到身体伤害和隐私权利的侵害,如果药物毒性较大或是剂量过大,甚至会威胁生命。

  根据报道,网上叫卖的“迷药”多是精神类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一旦被滥用,非但不能起到治病的效果,还会危害服用者健康。因此,国家对药品使用有着严格的管控规则,对于精神类药物更出台专门规定。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对相关药品的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提出具体要求,对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设置严格规定。例如,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定点经营制度,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等。

  有的“迷药”可能不具备成瘾性,暂时不在毒品的管制范围内。但是,不知情者服用“迷药”以后受到的伤害,同样不能被忽视。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必要像打击毒品一样治理“迷药”产业链,让实施违法犯罪人员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与毒品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地下有所区别,精神类药品的生产是合法的,但会在流通环节产生被人滥用的问题。有的可能是生产企业和中间商管理不严格,导致本该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品流入地下黑市,也有可能是药贩子通过去医院“骗药”后转手倒卖,或直接利用经营诊所或精神病医院出货。

  此外,曾有媒体梳理公开案例,发现通过进境邮递渠道,伪装成钙片、酵素等物品非法邮寄精神药品氟硝西泮的案件多发,通过“互联网+物流寄递”进行的类似活动也明显增多。换言之,精神类药品的非法流通渠道非常复杂,需要多管齐下,仔细排查各个环节,切断任何可能的流通链条。

  目前,尽管在平台上明目张胆出售“迷药”的现象已经不多,但还有药贩子巧立名目,以不相关的商品名称贩卖药品,比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把“迷药”伪装成壁画出售。对此,平台要加大技术监控力度,比如增加关键词检测功能,对于触发敏感信息的交易,及时介入处置。

  规范管制药品流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不把“迷药”当玩笑看,进一步划清红线和底线,并不断提高违法成本,“迷药”乱象才有望得到缓解。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