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那些“换马甲”的劳动侵权行为曝曝光

2023年03月16日 06:49   来源:工人日报   韩韫超

  员工早餐超过用餐时间“乐捐”20元;上班期间穿着奇装异服、背心与拖鞋“乐捐”20元;工作时间外出禁止超过规定时长,违规者第一次严重警告,第二次“乐捐”100元,第三次“乐捐”500元……据《新京报》报道,涉事网友谢女士称自己于2月底面试了一家厦门美容公司的广州分公司,最近她在办理入职时,看到随合同发下来的《办公室行政制度》首页标明了一整页的“乐捐”制度,并注有“如有不执行者将在工资里面扣除该乐捐款的两倍”,谢女士当即放弃签字。

  尽管该公司一位招聘经理回应,此举是为督促员工遵守正常制度,“只要别让行政抓到就行”,可依然无法平息网友的热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并未赋予企业对员工进行罚款的权利。罚款权作为一项行政处罚权,用工单位无权行使。涉事企业将强制性罚款说成是自愿“乐捐”,还堂而皇之写进公司规定,涉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利。

  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作出公示。当事公司“乐捐”条款是否严格经过这样的程序,需要打个问号。

  近年来,一些企业制定奇葩规定、侵犯员工权益的事不时发生。有的企业擅长玩文字游戏,故意偷换概念,诸如将“扣款”说成是“负激励”,把“周末加班”美化成“学习日”,将“996”“007”定义为“日不落模式”等。而类似“换马甲”的劳动侵权,不过是掩耳盗铃。

  类似行为,有企业为降低成本的“小心思”,更多时候是以罚代管的思维在作祟。从罚款、扣钱,到变相惩罚、道德绑架、精神控制甚至人身攻击、人格侮辱,近年来一些企业惩罚员工的手段花样百出、“段位”渐高。然而,简单粗暴的惩罚只会加剧企业和员工间的不信任,员工一旦产生反感情绪,或许会消极怠工、工作效率走低,或者主动维权、让企业付出法律代价。如何调动更多科学管理的方法,正向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很多企业亟待补上的管理课。

  类似“换马甲”的劳动侵权现象值得警惕。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劳动领域监督和执法的日趋严格,一些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一些企业将劳动保障“化整为零”,将全日制用工变成“小时工”“派遣工”“外包工”;一些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还令其签订《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承诺书》;一家单位设立两家或多家公司,与劳动者轮流签订劳动合同,将劳动者工龄人为分割,使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为全方位监督员工,甚至将监控摄像头装进更衣室、洗手间……诸如此类。

  增强对劳动领域隐蔽侵权行为的识别、惩治能力,需要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更到位,需要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触角更深入,需要执法部门的惩戒之剑更锋利。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切实落实八小时工作制”“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这些都是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积极力量。

  不能让“乐捐”式惩戒成劳动侵权的“秘密武器”。织密劳动者权益保障网,从密切关注劳动侵权行为的变化开始,从对相关侵权行为精准“画像”、高效预防和惩治开始,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更加体面舒心地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给那些“换马甲”的劳动侵权行为曝曝光

2023-03-16 06:49 来源:工人日报 韩韫超

  员工早餐超过用餐时间“乐捐”20元;上班期间穿着奇装异服、背心与拖鞋“乐捐”20元;工作时间外出禁止超过规定时长,违规者第一次严重警告,第二次“乐捐”100元,第三次“乐捐”500元……据《新京报》报道,涉事网友谢女士称自己于2月底面试了一家厦门美容公司的广州分公司,最近她在办理入职时,看到随合同发下来的《办公室行政制度》首页标明了一整页的“乐捐”制度,并注有“如有不执行者将在工资里面扣除该乐捐款的两倍”,谢女士当即放弃签字。

  尽管该公司一位招聘经理回应,此举是为督促员工遵守正常制度,“只要别让行政抓到就行”,可依然无法平息网友的热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并未赋予企业对员工进行罚款的权利。罚款权作为一项行政处罚权,用工单位无权行使。涉事企业将强制性罚款说成是自愿“乐捐”,还堂而皇之写进公司规定,涉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利。

  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作出公示。当事公司“乐捐”条款是否严格经过这样的程序,需要打个问号。

  近年来,一些企业制定奇葩规定、侵犯员工权益的事不时发生。有的企业擅长玩文字游戏,故意偷换概念,诸如将“扣款”说成是“负激励”,把“周末加班”美化成“学习日”,将“996”“007”定义为“日不落模式”等。而类似“换马甲”的劳动侵权,不过是掩耳盗铃。

  类似行为,有企业为降低成本的“小心思”,更多时候是以罚代管的思维在作祟。从罚款、扣钱,到变相惩罚、道德绑架、精神控制甚至人身攻击、人格侮辱,近年来一些企业惩罚员工的手段花样百出、“段位”渐高。然而,简单粗暴的惩罚只会加剧企业和员工间的不信任,员工一旦产生反感情绪,或许会消极怠工、工作效率走低,或者主动维权、让企业付出法律代价。如何调动更多科学管理的方法,正向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很多企业亟待补上的管理课。

  类似“换马甲”的劳动侵权现象值得警惕。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劳动领域监督和执法的日趋严格,一些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一些企业将劳动保障“化整为零”,将全日制用工变成“小时工”“派遣工”“外包工”;一些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还令其签订《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承诺书》;一家单位设立两家或多家公司,与劳动者轮流签订劳动合同,将劳动者工龄人为分割,使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为全方位监督员工,甚至将监控摄像头装进更衣室、洗手间……诸如此类。

  增强对劳动领域隐蔽侵权行为的识别、惩治能力,需要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更到位,需要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触角更深入,需要执法部门的惩戒之剑更锋利。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切实落实八小时工作制”“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这些都是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积极力量。

  不能让“乐捐”式惩戒成劳动侵权的“秘密武器”。织密劳动者权益保障网,从密切关注劳动侵权行为的变化开始,从对相关侵权行为精准“画像”、高效预防和惩治开始,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更加体面舒心地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