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汉服文化走红,国人穿的是文化自信

2023年03月15日 07:08   来源:红网   姜婉彬

  近日,一则#大学生把汉宫春晓图106人物演活了#的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榜。据悉,在湖南长沙,大学老师和60多名毕业生将古代名画《汉宫春晓图》115个人物中的106位古人“复活”,再请舞蹈学院的同学演绎出来。评论区里的网友纷纷大赞这就是文化自信。

  事实上,这次毕业设计展的巨大成功不难理解,近些年伴随着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外国的流行服饰,转而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独属于我们的传统服饰,而汉服的街头重现让人们认识到我们国家曾经拥有这种设计剪裁都极美的设计,进而引发了汉服文化的复兴。

  汉服文化的复兴起源于本世纪初,自2003年4月由独立网络平台“汉知会”变身的“汉网论坛”成立后,众多汉服的爱好者们纷纷在上面晒出自制汉服和汉服照片,沉寂了300多年的汉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起初,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被认为是奇装异服、难登大雅之堂,更有甚者将其认作韩服或和服,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可见一斑。

  而在近几年,汉服逐渐由一种小众潮流走入社会主流市场,人们开始逐渐了解并认同汉服这一传统文化,提及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第一反应不再仅仅是旗袍。究其原因,除去汉服本身极具美感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世纪我国国力的迅速增强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信心,让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不再是仰视,文化自信的极大提高,促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

  在上个世纪,我国经济不甚发达的时候,一些国人吃饭穿衣皆要效仿西方国家,市面上的传统服饰极其罕见,汉服文化几近断绝。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生前助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高级工程师王亚蓉说,沈从文生前曾表达夙愿,希望中国人穿的衣服上能有更多中国元素。所幸,到了今天的社会,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数千年民族记忆和传统文化的服饰,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汉服文化的复兴源于国人日趋增长的文化自信,而通过汉服文化的普及推广,亦可吸引人们去了解先前被忽视已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汉服文化走红,国人穿的是文化自信

2023-03-15 07:08 来源:红网 姜婉彬

  近日,一则#大学生把汉宫春晓图106人物演活了#的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榜。据悉,在湖南长沙,大学老师和60多名毕业生将古代名画《汉宫春晓图》115个人物中的106位古人“复活”,再请舞蹈学院的同学演绎出来。评论区里的网友纷纷大赞这就是文化自信。

  事实上,这次毕业设计展的巨大成功不难理解,近些年伴随着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外国的流行服饰,转而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独属于我们的传统服饰,而汉服的街头重现让人们认识到我们国家曾经拥有这种设计剪裁都极美的设计,进而引发了汉服文化的复兴。

  汉服文化的复兴起源于本世纪初,自2003年4月由独立网络平台“汉知会”变身的“汉网论坛”成立后,众多汉服的爱好者们纷纷在上面晒出自制汉服和汉服照片,沉寂了300多年的汉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起初,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被认为是奇装异服、难登大雅之堂,更有甚者将其认作韩服或和服,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可见一斑。

  而在近几年,汉服逐渐由一种小众潮流走入社会主流市场,人们开始逐渐了解并认同汉服这一传统文化,提及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第一反应不再仅仅是旗袍。究其原因,除去汉服本身极具美感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世纪我国国力的迅速增强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信心,让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不再是仰视,文化自信的极大提高,促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

  在上个世纪,我国经济不甚发达的时候,一些国人吃饭穿衣皆要效仿西方国家,市面上的传统服饰极其罕见,汉服文化几近断绝。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生前助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高级工程师王亚蓉说,沈从文生前曾表达夙愿,希望中国人穿的衣服上能有更多中国元素。所幸,到了今天的社会,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数千年民族记忆和传统文化的服饰,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汉服文化的复兴源于国人日趋增长的文化自信,而通过汉服文化的普及推广,亦可吸引人们去了解先前被忽视已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