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自媒体”不能放任“自”流

2023年03月14日 07:29   来源:南方日报   高维

  建立整治网暴制度体系、强化网络水军治理、分级处理网络谣言……今年全国两会,净化网络空间生态是多位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日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着力破解自媒体内容失真、运营行为失度等深层次问题。

  “公众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爱惜羽毛。一些“臭脏黑”的害群之马借助互联网这个天然的“放大器”,让互联网乌烟瘴气。

  整治自媒体乱象已经刻不容缓。“江西女友索要1888万彩礼”“国六B汽油将推动油价上涨”……盘点近期的网络谣言典型,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涉事的自媒体账号多采取断章取义、煽动对立等手法,炒作热点社会事件、歪曲解读公共政策。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专项行动将打击有害信息的炮制,列入了工作的重点。

  但应当看到,自媒体量大面广,而行政资源有限,必须转变思路,从根上去下剂“猛药”。

  “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客观地说,适度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流量至上绝不可取。有记者调研发现,在不少“逢热必蹭”的自媒体背后,都有专门的经纪公司在运作指挥,其中遵循着同一个走偏了的商业逻辑:“蹭热度—收割流量—涨粉丝—变现”。一些不法分子屡屡铤而走险,诸多乱象不时“按下葫芦浮起瓢”,说穿了是利益在作祟。

  有鉴于此,这次专项行动特别强调,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具体而言,即对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骗取网民捐赠、用户打赏,获取流量变现、广告分成等经济收益的自媒体,要堵住其“问题流量”和牟利途径;对借此吸粉的账号,要清除粉丝量,坚决遏制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应该说,经济手段“拔出萝卜带出泥”,不失为一个好思路。当然,经济手段不是完全独立的,配合一些技术手段也很有必要,如对负有主体责任的平台而言,使用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提高审核精准度和覆盖面。

  事实上,这恰恰也是专项行动的用意所在:不搞“活动一阵风”“雨过地皮湿”,而是在实践中先破后立、不断积累经验,进而为管网治网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治理。实践证明,只有釜底抽薪、常态化监管,才能避免自媒体中的野马脱缰而驰,在野蛮生长的流量草原上一路“狂飙”。

  “自媒体”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遵守规则、把握底线。否则,等待它的,必定是在“无节操”“秀下限”中,被社会大众所抛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自媒体”不能放任“自”流

2023-03-14 07:29 来源:南方日报 高维

  建立整治网暴制度体系、强化网络水军治理、分级处理网络谣言……今年全国两会,净化网络空间生态是多位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日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着力破解自媒体内容失真、运营行为失度等深层次问题。

  “公众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爱惜羽毛。一些“臭脏黑”的害群之马借助互联网这个天然的“放大器”,让互联网乌烟瘴气。

  整治自媒体乱象已经刻不容缓。“江西女友索要1888万彩礼”“国六B汽油将推动油价上涨”……盘点近期的网络谣言典型,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涉事的自媒体账号多采取断章取义、煽动对立等手法,炒作热点社会事件、歪曲解读公共政策。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专项行动将打击有害信息的炮制,列入了工作的重点。

  但应当看到,自媒体量大面广,而行政资源有限,必须转变思路,从根上去下剂“猛药”。

  “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客观地说,适度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流量至上绝不可取。有记者调研发现,在不少“逢热必蹭”的自媒体背后,都有专门的经纪公司在运作指挥,其中遵循着同一个走偏了的商业逻辑:“蹭热度—收割流量—涨粉丝—变现”。一些不法分子屡屡铤而走险,诸多乱象不时“按下葫芦浮起瓢”,说穿了是利益在作祟。

  有鉴于此,这次专项行动特别强调,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具体而言,即对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骗取网民捐赠、用户打赏,获取流量变现、广告分成等经济收益的自媒体,要堵住其“问题流量”和牟利途径;对借此吸粉的账号,要清除粉丝量,坚决遏制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应该说,经济手段“拔出萝卜带出泥”,不失为一个好思路。当然,经济手段不是完全独立的,配合一些技术手段也很有必要,如对负有主体责任的平台而言,使用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提高审核精准度和覆盖面。

  事实上,这恰恰也是专项行动的用意所在:不搞“活动一阵风”“雨过地皮湿”,而是在实践中先破后立、不断积累经验,进而为管网治网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治理。实践证明,只有釜底抽薪、常态化监管,才能避免自媒体中的野马脱缰而驰,在野蛮生长的流量草原上一路“狂飙”。

  “自媒体”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遵守规则、把握底线。否则,等待它的,必定是在“无节操”“秀下限”中,被社会大众所抛弃。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