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更多产业工人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2023年03月08日 07:24   来源:工人日报   蒋菡

  不是只有机器人替代工人,工人还能给机器人当“师傅”。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高级技师成卫东代表说,他去年收了几个机器人当“徒弟”——把自己的经验技能提供给码头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作为基础数据,并在它们遇到问题时“指点迷津”。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中更好发挥基层产业工人作用》,希望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线产业工人能更好地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作出更多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媒体梳理2018年到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创新”一词出现了198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首要任务的当下。而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更好发挥基层产业工人的作用,亟待得到各方更多重视。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码头干了25年的成卫东代表从智能码头发展的步伐中感知到先进技术加持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从机器人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工人依然不可或缺。产业工人身处生产的最前沿,最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痛点,最清楚一线工人的需求,也最可能敏锐觉察到新技术应用、新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调整和提升的环节,这些都是小改小革、点滴创新的源头。

  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车间的变化日新月异。走进一个现代化车间,很多人会感叹“机器人比人多”,繁重的体力活被机器人替代,枯燥的重复劳动由机器人代劳,精细的技术活由机器人“操刀”。这些都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

  但如果在车间里多待一会儿,我们会发现工人尤其是技能人才的不可替代。比如,使用机器人提高了效率,但要进一步缩短某道工序的时间,还需要工人开动脑筋;使用机器人生产中出现瑕疵,需要工人分析改进;再先进的机器人也只是一个“设备”,如何让它更高效、更高质量地运转,仍有待人的“调教”。“智造”的背后离不开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在国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之际,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也不可小觑。既要有人守着实验室寻找原始创新的密码,也要有人埋头一线小改小革。

  要点燃产业工人勤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热情,需要有更肥沃的创新土壤,让他们在创新中更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相关部门在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工人的特点及需求,相关企业应在创新机制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热爱创新的工人更多肯定和奖励。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创新型的科研人才,也需要更多创新型的产业工人。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都离不开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更多产业工人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2023-03-08 07:24 来源:工人日报 蒋菡

  不是只有机器人替代工人,工人还能给机器人当“师傅”。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高级技师成卫东代表说,他去年收了几个机器人当“徒弟”——把自己的经验技能提供给码头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作为基础数据,并在它们遇到问题时“指点迷津”。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中更好发挥基层产业工人作用》,希望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线产业工人能更好地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作出更多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媒体梳理2018年到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创新”一词出现了198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首要任务的当下。而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更好发挥基层产业工人的作用,亟待得到各方更多重视。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码头干了25年的成卫东代表从智能码头发展的步伐中感知到先进技术加持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从机器人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工人依然不可或缺。产业工人身处生产的最前沿,最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痛点,最清楚一线工人的需求,也最可能敏锐觉察到新技术应用、新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调整和提升的环节,这些都是小改小革、点滴创新的源头。

  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车间的变化日新月异。走进一个现代化车间,很多人会感叹“机器人比人多”,繁重的体力活被机器人替代,枯燥的重复劳动由机器人代劳,精细的技术活由机器人“操刀”。这些都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

  但如果在车间里多待一会儿,我们会发现工人尤其是技能人才的不可替代。比如,使用机器人提高了效率,但要进一步缩短某道工序的时间,还需要工人开动脑筋;使用机器人生产中出现瑕疵,需要工人分析改进;再先进的机器人也只是一个“设备”,如何让它更高效、更高质量地运转,仍有待人的“调教”。“智造”的背后离不开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在国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之际,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也不可小觑。既要有人守着实验室寻找原始创新的密码,也要有人埋头一线小改小革。

  要点燃产业工人勤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热情,需要有更肥沃的创新土壤,让他们在创新中更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相关部门在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工人的特点及需求,相关企业应在创新机制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热爱创新的工人更多肯定和奖励。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创新型的科研人才,也需要更多创新型的产业工人。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都离不开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