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着“银行让利”的壳子,背后却可能是无底的诈骗陷阱……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此类以“106”开头的诈骗短信展开调查,并建议强制实名标注短信发送者。
106短信是基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提供的短信端口发送的通知类短信,我们生活中熟悉的验证码,各类气象和交通预警消息大多也归于此类。为资质健全、参与公共事务并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开通一条高效群发的通道,本可压缩不法信息的生存空间。但若门槛设置失序、留下安全漏洞,反而使得“挂羊头卖狗肉”的垃圾短信能够“大行其道”。
首先要明确的是,过量的骚扰短信,本就是对用户权益的有形侵害。打开手机信箱,各类广告层出不穷,若无一定辨别能力,甚至还会落入商家的陷阱。单是不断响起的提示音和弹窗,就已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生活,更不必说其中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虽然“12321”和国家反诈平台都发挥着举报受理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挨个投诉仍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而今106短信鱼龙混杂,又增添了新的问题:用户最基本的辨别手段失效了。据媒体报道,许多打着银行名义的贷款宣传竟无一条为真,“积分兑换商城”的奖品也是子虚乌有;用户若想进一步了解,有可能被骗取财产又泄露个人信息;照指引“回T退订”,却会使得骚扰变本加厉。“真假李逵”频现,“高仿官方”诈骗,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治理106开头的骚扰和诈骗短信,单靠用户端的严防死守,效果并不显著。目前,针对关键字段拦截功能,网络上有不少教程,许多型号的智能手机也配备了智能免打扰的技术,但106短信关系到各类应用程序的验证码、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通知,既有拦截手段难免误伤。不少用户面对骚扰宁可听之任之,也不愿意承担错过重要通知的风险。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采用实名标注的方式,目的是在送达时减少消费者的判别难度。其实,这一做法在部分商家处已经得到了实践运用。手机信箱中,从互联网平台到连锁品牌,从各大银行到铁路和民航出行,“实名+商标”的短信投送模式已逐渐铺展开来,点开这些来源明确的短信,背后仍是固定以106开头的号码,链接变为实名标注的UI(人机交互)按钮,点击可跳转至应用商店或是对应的APP,对有需要的用户而言既简洁又安全。
落实实名标注工作,并非电信服务商一家之责。下一步要做的,一方面是扩大实名标注的作用范围,强制准入条件,填补系统漏洞。另一方面应加强技术合作和反诈宣传,构建从发布端到接收端,从智能设备转译到用户辨别理解的全方位防线。用好实名标注这张“通行证”,从源头加强监督,在途中智能拦截,力争将用户“中招”的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