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未让座被老人骂哭,律己的道德不是绑架他人的锁链

2023年02月28日 07:40   来源:红网   韦丁楠

  2月25日,湖南长沙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男学生因未给老人让座被老人骂哭,引发网友热议。(四川观察 2月26日)

  车上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头戴帽子的老人对坐在前面的学生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乘客与老人讲道理,也同样被老人怒斥。目击者还表示,该老人除了对男学生恶语相向外,还动手打了男生。老人的种种恶劣行径让人无比愤怒,引来无数网友的斥责。

  这种事情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事件甚至屡见不鲜。无论是公交车上老人被拒绝让座后的辱骂,还是高铁上理直气壮地占他人的位置,都曾引起舆论的关注。这不禁让人思考,道德倡导何时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没有及时让座就要承受被骂的风险?

  敬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也被人们认为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照顾。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弱势群体”将道德变成了绑架他人的锁链,以一种“你就应该为我服务”的态度去要求甚至威胁别人。一旦对方拒绝了自己的要求,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甚至辱骂殴打对方。这种道德绑架无疑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可耻的行为。

  诚然,给老人让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行为。但是让座只是让座者本身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而做出的一种选择,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他进行让座。我有权利出于对你的关心而进行适当的照顾,但是你没有权利不顾我的需要而要求我为你付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需要的弱势群体,是一种暖心的行为;而出于自己的需要不去让座,也是一种本分,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指责。让座不是义务,而只是一份额外的爱心,任何人都有选择让或是不让的权利。对座位有需要的弱势群体,享有被让座的权利,但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让座便指责甚至辱骂他人的权利。让座的行为应该出于爱心与关怀,而不应该是被道德绑架下无奈的选择。

  古人云: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心中衡量自身行为是否正确的绳墨,而不是去指正他人、企图更改他人行为的戒尺。公交车上的老人用污言秽语去指责、辱骂一位没有让座的学生,显然他已经将让座的道德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义务。老人口口声声以“弱势群体”自居,指责男生“没有良心”,可高高在上、用斥责的态度侮辱别人的他哪有一点“弱势群体”的样子?老人只要求学生去尊老,但他自身却没有做到爱幼,称得上是素质低下。

  道德之所以存在于社会,是因为人们心中希望看到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老人表示感谢的和谐温暖,而不是老人指着年轻人的鼻子逼迫他为自己让座而发生的争吵。道德来到世间,应该带来的是温存与关爱,而不该是斥责和辱骂。当双向的关爱理解变成了单向的索取,当心中的自省变成了对他人的鞭笞,当人人对他人大谈道德却不审视自己,道德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原本应该充斥在社会中的温暖与阳光也可能变味。

  道德无罪,却被混杂在污秽的言语里;满口仁义道德者,自身却涂满污泥。希望道德的玫瑰能开在每个人的心田,让我们懂美、行善、严于律己;而不是长在某些人的嘴里,吐出花茎上的尖刺去伤害、胁迫他人。律己的道德不是绑架他人的锁链,相互关爱、尊重理解,道德的芬芳会遍布在灿烂的蓝天。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未让座被老人骂哭,律己的道德不是绑架他人的锁链

2023-02-28 07:40 来源:红网 韦丁楠

  2月25日,湖南长沙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男学生因未给老人让座被老人骂哭,引发网友热议。(四川观察 2月26日)

  车上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头戴帽子的老人对坐在前面的学生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乘客与老人讲道理,也同样被老人怒斥。目击者还表示,该老人除了对男学生恶语相向外,还动手打了男生。老人的种种恶劣行径让人无比愤怒,引来无数网友的斥责。

  这种事情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事件甚至屡见不鲜。无论是公交车上老人被拒绝让座后的辱骂,还是高铁上理直气壮地占他人的位置,都曾引起舆论的关注。这不禁让人思考,道德倡导何时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没有及时让座就要承受被骂的风险?

  敬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也被人们认为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照顾。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弱势群体”将道德变成了绑架他人的锁链,以一种“你就应该为我服务”的态度去要求甚至威胁别人。一旦对方拒绝了自己的要求,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甚至辱骂殴打对方。这种道德绑架无疑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可耻的行为。

  诚然,给老人让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行为。但是让座只是让座者本身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而做出的一种选择,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他进行让座。我有权利出于对你的关心而进行适当的照顾,但是你没有权利不顾我的需要而要求我为你付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需要的弱势群体,是一种暖心的行为;而出于自己的需要不去让座,也是一种本分,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指责。让座不是义务,而只是一份额外的爱心,任何人都有选择让或是不让的权利。对座位有需要的弱势群体,享有被让座的权利,但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让座便指责甚至辱骂他人的权利。让座的行为应该出于爱心与关怀,而不应该是被道德绑架下无奈的选择。

  古人云: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心中衡量自身行为是否正确的绳墨,而不是去指正他人、企图更改他人行为的戒尺。公交车上的老人用污言秽语去指责、辱骂一位没有让座的学生,显然他已经将让座的道德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义务。老人口口声声以“弱势群体”自居,指责男生“没有良心”,可高高在上、用斥责的态度侮辱别人的他哪有一点“弱势群体”的样子?老人只要求学生去尊老,但他自身却没有做到爱幼,称得上是素质低下。

  道德之所以存在于社会,是因为人们心中希望看到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老人表示感谢的和谐温暖,而不是老人指着年轻人的鼻子逼迫他为自己让座而发生的争吵。道德来到世间,应该带来的是温存与关爱,而不该是斥责和辱骂。当双向的关爱理解变成了单向的索取,当心中的自省变成了对他人的鞭笞,当人人对他人大谈道德却不审视自己,道德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原本应该充斥在社会中的温暖与阳光也可能变味。

  道德无罪,却被混杂在污秽的言语里;满口仁义道德者,自身却涂满污泥。希望道德的玫瑰能开在每个人的心田,让我们懂美、行善、严于律己;而不是长在某些人的嘴里,吐出花茎上的尖刺去伤害、胁迫他人。律己的道德不是绑架他人的锁链,相互关爱、尊重理解,道德的芬芳会遍布在灿烂的蓝天。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