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善主播“云南波波”资助贫困老人3000元又收回2800元一事引发热议。据悉,该主播还曾要求一对乡村姐弟背台词、装哭来摆拍慈善视频,并在发布的视频中歪曲事实、刻意抹黑被资助人生活条件以营造苦情氛围,赚取流量。(2月21日 《华西都市报》)
一些人认为,虽然该主播存在不当行为但至少给了老人200元,这种行为也算善举,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实则不然。“云南波波”虽给予老人200元,但与其说这200元是善意资助,倒不如说是“佣金报酬”。其本意并不是想要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并通过短视频将善意和正能量传递出去,而是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将金钱作为与弱势群体的利益交换条件,通过摆拍、造假等方式欺骗大众感情,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博取关注度以为自己牟利。且此类“假慈善博主”也并非个例。此类博主的行为不仅丧失了“慈善”主播的初衷,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伤害与欺骗,着实令人不齿。
目前,已有当地多名村民确认该主播的多条视频为摆拍,并曾多次向村里老人借钱摆拍发钱视频。更有甚者不经当事人允许刻意篡改其个人信息,将在校苦读的女孩捏造为辍学放羊的失学儿童,将已住上明亮房间的奶奶塑造为只能住杂物间的孤独老人,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这种“自导自演”的伪慈善行为,不仅起不到正向的帮助作用,反而在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而本就身处苦难中的弱势群体,本以为收获了人间温情,却不想真相却是自己沦为了无良主播博眼球的工具,内心或许会更多了几分悲凉。作为慈善博主,反而将弱势群体的苦难作为自己作秀的工具,其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何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此类伪慈善行为形成气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社会问题,使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有机会暴露在镜头下,却不能真正得到帮助。当公众以为弱势群体已经得到爱心人士的救助并为此欣慰时,却不想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反而会在主播的操纵下被迫淡出公众视野并不再受到关注。并且,利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向善心理、通过欺骗公众赚取流量而不办实事的伪慈善行为,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消磨了社会的善意和公众的信任。一旦“主播帮助弱势群体——引起大众关注点赞——主播获得正向激励——主播继续散播善意”的良性循环被打破,弱势群体再想获得社会帮助或许会更加求助无门。
整治此类无量主播,还需更多人检举曝光。当事人遇到此类情况,若条件允许,不妨向有关部门反应,以撕开其伪善面目,防止其打着“帮扶弱势群体”的名号招摇撞骗。平台也应加强对此类主播内容账号的管理审核,对于伪慈善主播,采取封禁帐号、拉入黑名单等方式,严禁其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但归根结底,博主自身还需加强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意识,明确社会并不反感将善意行为发布至社交媒体以赚得关注度的行为,只要确实做了实事、为社会做了贡献,就能够得到认可和正向激励。而为了谋取私利做“假慈善”,没有怀揣善意却用“雪中送炭”来包装自己的主播,并不能以此获得长期利益,反而付出的代价将远超过投机取巧得来的蝇头小利。
既然选择做慈善主播,就应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带着帮扶弱者的诚心和善意,重点在于真诚、实在而不在于帮扶金额。以谋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用消费弱者苦难的方式搏出位,不仅失了本心,也终将被其反噬。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