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慈善主播给老人3000要回2800,莫拿弱者苦难当作秀工具

2023年02月23日 07:07   来源:红网   王宇露

  近日,慈善主播“云南波波”资助贫困老人3000元又收回2800元一事引发热议。据悉,该主播还曾要求一对乡村姐弟背台词、装哭来摆拍慈善视频,并在发布的视频中歪曲事实、刻意抹黑被资助人生活条件以营造苦情氛围,赚取流量。(2月21日 《华西都市报》)

  一些人认为,虽然该主播存在不当行为但至少给了老人200元,这种行为也算善举,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实则不然。“云南波波”虽给予老人200元,但与其说这200元是善意资助,倒不如说是“佣金报酬”。其本意并不是想要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并通过短视频将善意和正能量传递出去,而是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将金钱作为与弱势群体的利益交换条件,通过摆拍、造假等方式欺骗大众感情,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博取关注度以为自己牟利。且此类“假慈善博主”也并非个例。此类博主的行为不仅丧失了“慈善”主播的初衷,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伤害与欺骗,着实令人不齿。

  目前,已有当地多名村民确认该主播的多条视频为摆拍,并曾多次向村里老人借钱摆拍发钱视频。更有甚者不经当事人允许刻意篡改其个人信息,将在校苦读的女孩捏造为辍学放羊的失学儿童,将已住上明亮房间的奶奶塑造为只能住杂物间的孤独老人,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这种“自导自演”的伪慈善行为,不仅起不到正向的帮助作用,反而在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而本就身处苦难中的弱势群体,本以为收获了人间温情,却不想真相却是自己沦为了无良主播博眼球的工具,内心或许会更多了几分悲凉。作为慈善博主,反而将弱势群体的苦难作为自己作秀的工具,其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何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此类伪慈善行为形成气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社会问题,使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有机会暴露在镜头下,却不能真正得到帮助。当公众以为弱势群体已经得到爱心人士的救助并为此欣慰时,却不想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反而会在主播的操纵下被迫淡出公众视野并不再受到关注。并且,利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向善心理、通过欺骗公众赚取流量而不办实事的伪慈善行为,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消磨了社会的善意和公众的信任。一旦“主播帮助弱势群体——引起大众关注点赞——主播获得正向激励——主播继续散播善意”的良性循环被打破,弱势群体再想获得社会帮助或许会更加求助无门。

  整治此类无量主播,还需更多人检举曝光。当事人遇到此类情况,若条件允许,不妨向有关部门反应,以撕开其伪善面目,防止其打着“帮扶弱势群体”的名号招摇撞骗。平台也应加强对此类主播内容账号的管理审核,对于伪慈善主播,采取封禁帐号、拉入黑名单等方式,严禁其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但归根结底,博主自身还需加强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意识,明确社会并不反感将善意行为发布至社交媒体以赚得关注度的行为,只要确实做了实事、为社会做了贡献,就能够得到认可和正向激励。而为了谋取私利做“假慈善”,没有怀揣善意却用“雪中送炭”来包装自己的主播,并不能以此获得长期利益,反而付出的代价将远超过投机取巧得来的蝇头小利。

  既然选择做慈善主播,就应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带着帮扶弱者的诚心和善意,重点在于真诚、实在而不在于帮扶金额。以谋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用消费弱者苦难的方式搏出位,不仅失了本心,也终将被其反噬。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慈善主播给老人3000要回2800,莫拿弱者苦难当作秀工具

2023-02-23 07:07 来源:红网 王宇露

  近日,慈善主播“云南波波”资助贫困老人3000元又收回2800元一事引发热议。据悉,该主播还曾要求一对乡村姐弟背台词、装哭来摆拍慈善视频,并在发布的视频中歪曲事实、刻意抹黑被资助人生活条件以营造苦情氛围,赚取流量。(2月21日 《华西都市报》)

  一些人认为,虽然该主播存在不当行为但至少给了老人200元,这种行为也算善举,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实则不然。“云南波波”虽给予老人200元,但与其说这200元是善意资助,倒不如说是“佣金报酬”。其本意并不是想要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并通过短视频将善意和正能量传递出去,而是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将金钱作为与弱势群体的利益交换条件,通过摆拍、造假等方式欺骗大众感情,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博取关注度以为自己牟利。且此类“假慈善博主”也并非个例。此类博主的行为不仅丧失了“慈善”主播的初衷,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伤害与欺骗,着实令人不齿。

  目前,已有当地多名村民确认该主播的多条视频为摆拍,并曾多次向村里老人借钱摆拍发钱视频。更有甚者不经当事人允许刻意篡改其个人信息,将在校苦读的女孩捏造为辍学放羊的失学儿童,将已住上明亮房间的奶奶塑造为只能住杂物间的孤独老人,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这种“自导自演”的伪慈善行为,不仅起不到正向的帮助作用,反而在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而本就身处苦难中的弱势群体,本以为收获了人间温情,却不想真相却是自己沦为了无良主播博眼球的工具,内心或许会更多了几分悲凉。作为慈善博主,反而将弱势群体的苦难作为自己作秀的工具,其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何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此类伪慈善行为形成气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社会问题,使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有机会暴露在镜头下,却不能真正得到帮助。当公众以为弱势群体已经得到爱心人士的救助并为此欣慰时,却不想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反而会在主播的操纵下被迫淡出公众视野并不再受到关注。并且,利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向善心理、通过欺骗公众赚取流量而不办实事的伪慈善行为,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消磨了社会的善意和公众的信任。一旦“主播帮助弱势群体——引起大众关注点赞——主播获得正向激励——主播继续散播善意”的良性循环被打破,弱势群体再想获得社会帮助或许会更加求助无门。

  整治此类无量主播,还需更多人检举曝光。当事人遇到此类情况,若条件允许,不妨向有关部门反应,以撕开其伪善面目,防止其打着“帮扶弱势群体”的名号招摇撞骗。平台也应加强对此类主播内容账号的管理审核,对于伪慈善主播,采取封禁帐号、拉入黑名单等方式,严禁其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但归根结底,博主自身还需加强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意识,明确社会并不反感将善意行为发布至社交媒体以赚得关注度的行为,只要确实做了实事、为社会做了贡献,就能够得到认可和正向激励。而为了谋取私利做“假慈善”,没有怀揣善意却用“雪中送炭”来包装自己的主播,并不能以此获得长期利益,反而付出的代价将远超过投机取巧得来的蝇头小利。

  既然选择做慈善主播,就应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带着帮扶弱者的诚心和善意,重点在于真诚、实在而不在于帮扶金额。以谋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用消费弱者苦难的方式搏出位,不仅失了本心,也终将被其反噬。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