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试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让公众与自然生态“零距离”

2023年02月08日 07:16   来源:光明网   王钟的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加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性,是让市民享有绿色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具体到何为“共享”,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界定与解释。住建部的通知,明确公园绿地共享可用于满足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需求,为城市绿色空间进一步做好开放共享提供了明确指引。

  疫情期间,人们暂时无法出行,室内健身场地也不开放的时候,公园绿地一度成为市民活动与休憩的乐园。从户外野餐到飞盘运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种种时尚,无不依托公园绿地开展。在过去三年里,人们更加意识到身边拥有一块公共绿地的可贵,也因此催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刻思考。

  过去,在一些生硬的管理措施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空间较为逼仄,更加趋向于“关”而不是“开”。比如,虽然有大片绿地,却时常用“禁止踩踏”的告示,将游客一拒了之。长此以往,甚至给人留下一种错误印象:只要走进草坪就是不文明的,自然生态“可远观不可亵玩”。

  其实,公园绿地并非如此“弱不禁风”,市民对绿色空间的享用完全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只要不是频繁而刻意的集中踩踏,很多草坪完全可以承受游客正常活动,就算造成部分损伤,及时补充新草皮就行。有的公园拒绝游客走进草坪,与其说是为了保护生态,不如说是出于控制管理成本的考虑。只保护不利用的传统观念,限制了人们对生态建设意义的理解。

  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允许市民游客走进绿地、利用绿地,是公园管理服务理念的重要提升。在这种新的分享思维下,市民不再是城市绿色景观的“观者”,而是与绿色生态融为一体的参与者、建设者。通过开放共享,人们得以更直观地感受生态文明之于个体生活乃至社会文明的意义,从内心感受绿意、拥抱绿意。

  换一个角度思考,城市公园绿地本来就是人工干预的产物。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近年来一些城市兴起建设的公园绿地,有的本来是荒地,有的甚至是建筑废墟,它们并非自然形成的原始植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平衡管理成本、绿地承载力的前提下,更精细地做好规划设计,让公众更充分享有绿色空间,才不违背城市规划绿地的初衷。

  “有放有收”,城市绿地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通知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南方地区要按照应试尽试原则,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可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这些细节考虑,既考虑了绿地植被的地区差异性,也兼顾了开放与保护,能有效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通知还提出,开放共享区域应处于地形相对平整,服务设施、应急保障相对完善和便捷的区域,避开存在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避开易干扰野生动物繁衍和活动区域。这些要求,综合考虑了游客安全与生态安全,各地在执行时也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试点过程中优先选择适合开放的成熟区域。

  在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里,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嬉戏奔跑,年轻人开展露营、集体运动等符合绿色生态理念的户外活动,将成为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此,生态效益不断发挥,环保理念也能持续贯彻,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同频共振,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王钟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试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让公众与自然生态“零距离”

2023-02-08 07:16 来源:光明网 王钟的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加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性,是让市民享有绿色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具体到何为“共享”,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界定与解释。住建部的通知,明确公园绿地共享可用于满足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需求,为城市绿色空间进一步做好开放共享提供了明确指引。

  疫情期间,人们暂时无法出行,室内健身场地也不开放的时候,公园绿地一度成为市民活动与休憩的乐园。从户外野餐到飞盘运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种种时尚,无不依托公园绿地开展。在过去三年里,人们更加意识到身边拥有一块公共绿地的可贵,也因此催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刻思考。

  过去,在一些生硬的管理措施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空间较为逼仄,更加趋向于“关”而不是“开”。比如,虽然有大片绿地,却时常用“禁止踩踏”的告示,将游客一拒了之。长此以往,甚至给人留下一种错误印象:只要走进草坪就是不文明的,自然生态“可远观不可亵玩”。

  其实,公园绿地并非如此“弱不禁风”,市民对绿色空间的享用完全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只要不是频繁而刻意的集中踩踏,很多草坪完全可以承受游客正常活动,就算造成部分损伤,及时补充新草皮就行。有的公园拒绝游客走进草坪,与其说是为了保护生态,不如说是出于控制管理成本的考虑。只保护不利用的传统观念,限制了人们对生态建设意义的理解。

  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允许市民游客走进绿地、利用绿地,是公园管理服务理念的重要提升。在这种新的分享思维下,市民不再是城市绿色景观的“观者”,而是与绿色生态融为一体的参与者、建设者。通过开放共享,人们得以更直观地感受生态文明之于个体生活乃至社会文明的意义,从内心感受绿意、拥抱绿意。

  换一个角度思考,城市公园绿地本来就是人工干预的产物。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近年来一些城市兴起建设的公园绿地,有的本来是荒地,有的甚至是建筑废墟,它们并非自然形成的原始植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平衡管理成本、绿地承载力的前提下,更精细地做好规划设计,让公众更充分享有绿色空间,才不违背城市规划绿地的初衷。

  “有放有收”,城市绿地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通知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南方地区要按照应试尽试原则,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可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这些细节考虑,既考虑了绿地植被的地区差异性,也兼顾了开放与保护,能有效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通知还提出,开放共享区域应处于地形相对平整,服务设施、应急保障相对完善和便捷的区域,避开存在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避开易干扰野生动物繁衍和活动区域。这些要求,综合考虑了游客安全与生态安全,各地在执行时也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试点过程中优先选择适合开放的成熟区域。

  在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里,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嬉戏奔跑,年轻人开展露营、集体运动等符合绿色生态理念的户外活动,将成为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此,生态效益不断发挥,环保理念也能持续贯彻,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同频共振,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王钟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