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生育登记不以结婚为前提,被严重误读了

2023年02月02日 07:07   来源:红网   刘一昂

  近日,四川卫健委发布通知,新版《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2月15日起实施。《办法》取消了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在舆论场上引发热议,甚至有人上纲上线地认为,这是鼓励出轨、鼓励私生子。

  生育登记不再以“结婚与否”作为前提条件,意味着在法律层面明确非婚子女不受限制和歧视。其实,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就规定“非婚生子女享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或歧视“。而《办法》的实施,正是这一原则的落实,也是为了让非婚子女顺顺利利登记,更是法律精神的体现。

  诚然,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可能不符合部分人关于传统家庭组成模式的认知,在道德接受方面存在一定阻碍,比如“出轨”和“私生子”问题。但是,非婚生育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不应该以一概全。有的可能是因为女方怀孕后,男友意外去世,女方希望留下这个孩子;有的可能是女方在分手后发现自己怀孕,而自己可能因为年龄等原因没有再生育的机会,从而选择留下这个孩子。更残酷的现实是,如果女方选择大月份流产,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非婚生育一词,绝不能将其污名化。

  随着中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2022年我国人口呈现61年来首次负增长,改变过往严苛的生育审查政策、提振生育意愿、增加生育人口成为社会的共识。不仅仅是四川省,安徽、广东等地在生育登记办法中,都取消了将结婚作为限制性条件,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人生育权利的保障,也有利于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非婚生育”的话题上,拥有绝对发言权的是单亲妈妈群体,而不是部分只会绘声绘色“脑补”的网友。对单亲妈妈来讲,她们或许出于主动的选择,或许迫于现实的无奈,从而选择抚养孩子,她们并没有将包袱丢给社会,而她们需要的只是社会对她们的包容和理解,而不是无休止的道德审判。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保障单亲妈妈和孩子的权利,也需要政策做好兜底保障。从《办法》也能看出,我们的政府正在提供更便捷周全的生育服务,正在不断降低公共服务的门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加强不同部门间信息沟通、简化信息填报流程和未婚生育子女上学等方面,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生育不以结婚为前提,绝不是提倡未婚生育,而是让人们在面临生育这一人生大事时,更有信心和底气。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生育登记不以结婚为前提,被严重误读了

2023-02-02 07:07 来源:红网 刘一昂

  近日,四川卫健委发布通知,新版《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2月15日起实施。《办法》取消了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在舆论场上引发热议,甚至有人上纲上线地认为,这是鼓励出轨、鼓励私生子。

  生育登记不再以“结婚与否”作为前提条件,意味着在法律层面明确非婚子女不受限制和歧视。其实,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就规定“非婚生子女享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或歧视“。而《办法》的实施,正是这一原则的落实,也是为了让非婚子女顺顺利利登记,更是法律精神的体现。

  诚然,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可能不符合部分人关于传统家庭组成模式的认知,在道德接受方面存在一定阻碍,比如“出轨”和“私生子”问题。但是,非婚生育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不应该以一概全。有的可能是因为女方怀孕后,男友意外去世,女方希望留下这个孩子;有的可能是女方在分手后发现自己怀孕,而自己可能因为年龄等原因没有再生育的机会,从而选择留下这个孩子。更残酷的现实是,如果女方选择大月份流产,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非婚生育一词,绝不能将其污名化。

  随着中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2022年我国人口呈现61年来首次负增长,改变过往严苛的生育审查政策、提振生育意愿、增加生育人口成为社会的共识。不仅仅是四川省,安徽、广东等地在生育登记办法中,都取消了将结婚作为限制性条件,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人生育权利的保障,也有利于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非婚生育”的话题上,拥有绝对发言权的是单亲妈妈群体,而不是部分只会绘声绘色“脑补”的网友。对单亲妈妈来讲,她们或许出于主动的选择,或许迫于现实的无奈,从而选择抚养孩子,她们并没有将包袱丢给社会,而她们需要的只是社会对她们的包容和理解,而不是无休止的道德审判。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保障单亲妈妈和孩子的权利,也需要政策做好兜底保障。从《办法》也能看出,我们的政府正在提供更便捷周全的生育服务,正在不断降低公共服务的门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加强不同部门间信息沟通、简化信息填报流程和未婚生育子女上学等方面,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生育不以结婚为前提,绝不是提倡未婚生育,而是让人们在面临生育这一人生大事时,更有信心和底气。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