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2023年02月02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节假期过后,全国多地的开年重点工作都围绕着优化营商环境展开。北京出台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重庆推出“创新七法”提升营商环境质效;上海更是直接“放大招”,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涉及7大项195小项任务举措,全方位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厚植沃土万木兴。在开年起步阶段便提前谋划营商环境建设,无疑是未雨绸缪、主动出击,为全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复苏回升的关键时间窗口,适时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更传递出当前各地稳预期、强信心的积极信号。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每一次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对城市增强软实力、竞争力的有力诠释。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才能持续破除有悖于市场逻辑的隐性壁垒,消除不利于要素流通的行政保护。

  形成更优的营商环境需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真正以市场需求为主开展服务,以企业感受度和市场活力为评价标准,既要适度跨前服务,又不能为追求利益而越位干预。比如,对企业政务服务、政策咨询、社会保障等需由政府部门协调解决的合理诉求,做到有求必应;对过度考核、额外检查等给企业增加负担的行为,要坚决防止、及时纠正。

  形成更优的营商环境还需做到“能放敢放、善管巧管”。当前,许多流程再造、审批简化并不意味着降低门槛或放松标准。比如,一些地方推出连锁餐饮企业的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措施,原本开分店需要实地核查的环节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食品经营企业总部更加细致的审查,流程大大缩短的同时,企业开店扩张的意愿有效提升。而这背后的底气,一方面是源于“一网通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建立了宽进严管的服务型事后监管制度,疏堵结合让流程再造真正发挥效用。

  营商环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行政效能与市场活力。当下,各地都在抓紧落实各项营商环境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与资金,有望为开年的发展布好局,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景)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2023-02-02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节假期过后,全国多地的开年重点工作都围绕着优化营商环境展开。北京出台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重庆推出“创新七法”提升营商环境质效;上海更是直接“放大招”,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涉及7大项195小项任务举措,全方位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厚植沃土万木兴。在开年起步阶段便提前谋划营商环境建设,无疑是未雨绸缪、主动出击,为全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复苏回升的关键时间窗口,适时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更传递出当前各地稳预期、强信心的积极信号。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每一次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对城市增强软实力、竞争力的有力诠释。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才能持续破除有悖于市场逻辑的隐性壁垒,消除不利于要素流通的行政保护。

  形成更优的营商环境需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真正以市场需求为主开展服务,以企业感受度和市场活力为评价标准,既要适度跨前服务,又不能为追求利益而越位干预。比如,对企业政务服务、政策咨询、社会保障等需由政府部门协调解决的合理诉求,做到有求必应;对过度考核、额外检查等给企业增加负担的行为,要坚决防止、及时纠正。

  形成更优的营商环境还需做到“能放敢放、善管巧管”。当前,许多流程再造、审批简化并不意味着降低门槛或放松标准。比如,一些地方推出连锁餐饮企业的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措施,原本开分店需要实地核查的环节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食品经营企业总部更加细致的审查,流程大大缩短的同时,企业开店扩张的意愿有效提升。而这背后的底气,一方面是源于“一网通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建立了宽进严管的服务型事后监管制度,疏堵结合让流程再造真正发挥效用。

  营商环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行政效能与市场活力。当下,各地都在抓紧落实各项营商环境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与资金,有望为开年的发展布好局,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景)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