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疫情起伏的三年,进入2023年的世界仍然面临地缘政治冲突、经济衰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挑战,该怎样应对挑战,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走向未来,是困扰全球的重大问题。世界很多机构、智库近期纷纷发表报告对未来进行预测。1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近日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2023》称,两年内人类面对的前10位风险中有5个是气候环境问题。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对人类现代化历史及当前存在问题进行充分透视的基础上提出的。此外,坚持绿色发展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正如《白皮书》所阐述的,“中国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白皮书》发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向世界阐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可行性。过去人们有一个疑惑:搞绿色发展,不搞“GDP崇拜”,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白皮书》给出的数据清晰地表明,即便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也可以做到让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逐渐脱离。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26.4%。
从《白皮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条重要经验,推动绿色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工作,也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工作。从更高的角度看,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中国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均衡处理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对原来粗放式发展的超越。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促使经济社会变革。推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是关键。中国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在《白皮书》发布会上介绍,过去10年是中国生态环境立法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显著的10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环保领域现行有效的法律达到30多部,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此外,中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并且,中国建立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可以看到,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也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过程。
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白皮书》用大量事实证实: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左右。这些数字不仅说明中国在关系到全球向低碳绿色转型最关键的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进展不但使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现实,也使世界向碳中和转型成为可能。正像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指出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迈向净零排放的目标,是因为过去10年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成本降低近90%,电动汽车技术成熟而能够大面积市场化。这些奠定了人类未来的技术和产业进步,是因为中国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作出了特别贡献!
此外,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还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人类的气候、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上,中国的作用有目共睹。《白皮书》还指出,中国始终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同时,中国还广泛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总之,刚刚发布的《白皮书》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可持续之路。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新的生态文明。(作者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