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擦亮“绿色”这个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2023年01月20日 07:28   来源:光明日报   刘大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白皮书介绍,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中国的绿色转型,首先源于思想认识上的变革。“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提出,是对“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更是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的重大理论创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两山”理念划时代地撬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让很多人猛然意识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走,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事情不能再做,靠资源消耗谋取短期效益的“政绩”不能再要;正是因为“两山”理念深入人心,让千金难买一片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中国的绿色转型才有了最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最有力的思想保证。

  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要求指导下,化工立市的湖北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绝,主动拆除一大批沿江化工厂,134家化工企业集体“让路”,实现从“化工围江”到绿色发展的转型;在浙江杭州,得益于“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老工业区实现“绿色蝶变”;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采用清洁能源,设备、建筑全方位实现低能耗……事实雄辩地证明,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发展与保护能够双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落后生产方式“断舍离”,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中国改革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具有深远意义。

  绿色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是为了让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曾经的石漠化荒山,经过生态修复,成了游人如织的太平湖森林公园;在江苏句容市青山村,过去在矿上打工“靠山吃山”的村民端起“绿饭碗”;在湖北武汉市大李村,通过环保改造,村民从“吃生态亏”到“吃生态饭”……最近十年,人们普遍感受到污染少了,空气好了,户外休闲火起来了;厂矿转型了,环境优美了,生态旅游让很多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各种湿地、公园纷纷建到居民生活半径内,户外健身更方便了,诸如此类美好变化就在你我身边。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民生财富,它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

  正如白皮书介绍的那样——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绿色转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人民带来的显著福祉、给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有目共睹。同时也应看到,当下中国依然面临着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等现实国情,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能动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意盎然的绿色中国,就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和扩大绿色发展成果,不断擦亮“绿色”这个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作者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擦亮“绿色”这个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2023-01-20 07:28 来源:光明日报 刘大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白皮书介绍,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中国的绿色转型,首先源于思想认识上的变革。“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提出,是对“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更是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的重大理论创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两山”理念划时代地撬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让很多人猛然意识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走,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事情不能再做,靠资源消耗谋取短期效益的“政绩”不能再要;正是因为“两山”理念深入人心,让千金难买一片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中国的绿色转型才有了最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最有力的思想保证。

  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要求指导下,化工立市的湖北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绝,主动拆除一大批沿江化工厂,134家化工企业集体“让路”,实现从“化工围江”到绿色发展的转型;在浙江杭州,得益于“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老工业区实现“绿色蝶变”;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采用清洁能源,设备、建筑全方位实现低能耗……事实雄辩地证明,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发展与保护能够双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落后生产方式“断舍离”,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中国改革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具有深远意义。

  绿色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是为了让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曾经的石漠化荒山,经过生态修复,成了游人如织的太平湖森林公园;在江苏句容市青山村,过去在矿上打工“靠山吃山”的村民端起“绿饭碗”;在湖北武汉市大李村,通过环保改造,村民从“吃生态亏”到“吃生态饭”……最近十年,人们普遍感受到污染少了,空气好了,户外休闲火起来了;厂矿转型了,环境优美了,生态旅游让很多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各种湿地、公园纷纷建到居民生活半径内,户外健身更方便了,诸如此类美好变化就在你我身边。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民生财富,它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

  正如白皮书介绍的那样——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绿色转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人民带来的显著福祉、给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有目共睹。同时也应看到,当下中国依然面临着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等现实国情,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能动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意盎然的绿色中国,就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和扩大绿色发展成果,不断擦亮“绿色”这个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作者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